當耶穌說到「愛人如己」時,祂給了我們人生真正目的與和諧的秘訣。 實際運用在每日生活中,這又如何解說呢?聖經的「愛的篇章」--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給予我們有史以來最好的解釋之一。該章的時代和用語可能有所改變,與現代的詞彙不一樣,但其基本原則卻與以往一樣真實。以下是筆者對《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的轉述版本:
Adapted from My Wonder Studio.
Adapted from My Wonder Studio.
![]()
到十九世紀初,(北美)聖誕節慶典幾乎消失了。例如說,《泰晤士報》在1790年至1835年期間,沒有提到過聖誕節。」
原來17世紀許多美國移民都是清教徒——他們是一些非常嚴謹的新教徒,相信聖誕節是天主教的節日,因此不該慶祝。在後來的200年期間,美國大多數人都不慶祝聖誕節,而那些慶祝的人也只是悄悄地慶祝,直到20世紀初期。 在克倫威爾統治下的英國,也不曾慶祝過聖誕節。然而在1660年,克倫威爾去世兩年後,禁令被解除,聖誕節再次被定為節日。雖然如此,在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末期將近150年期間,聖誕節不像我們今日這麼大舉慶祝。直到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才歡迎許多節日傳統,這些也是我們現今慶祝的慶典。是什麼改變了這種情況?這和一個人寫的一個關於聖誕節的故事有關。 ![]()
1843年,英國小說家狄更斯(1812-1870)寫了《聖誕頌歌》一書。除了耶穌誕生的第一個聖誕節故事以外,這本書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聖誕故事之一。在他的小說中,狄更斯將某種型態的聖誕節理想化了,現在我們把許多聖誕節觀念,都建立在這種形式的聖誕節上。你可能會認為,他既然寫下小提姆一家慶祝聖誕節的精彩描述,這大概就是大多數英國人慶祝聖誕節的方式,如裝飾聖誕樹、唱聖誕頌歌、吃晚餐、家庭團聚、互送禮物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至少在當時不是。
布魯斯·福布斯(Bruce Forbes)在接受一個大地區電台節目採訪時說:「當我們閱讀或聽到《聖誕頌歌》時,我們並沒有看到狄更斯那時的普遍聖誕節景象。我們看到的是他希望聖誕節會像什麼樣子。」 研究狄更斯作品的學者約翰·喬丹(John Jordan)說:「在19世紀初,英國失業的情況很普遍。當時生活十分艱難,[狄更斯]認為聖誕節是工業革命負面影響的一種制衡力量。」6 所以,非常感謝狄更斯,他竟然無視當時聖誕節被慶祝的方式,開創了一個更好的願景。 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阻止你去創造屬於自己、對你有特殊意義的聖誕傳統。決定為你所愛的人做些美好的事情,把你的行動沐浴在愛中,然後你就會擁有你從來曾有過最好的聖誕傳統之一。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January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