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子女,远不只在他们跌倒的时候安慰他们,或保证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不忘记刷牙等等。作为父母,还要负责孩子的灵性训练,而这一训练的基石就是有爱心和持之以恒的管教。我说的“有爱心”,指的是讲道理、冷静、非暴力。孩子很早就开始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是非观,所以,越早开始教育越好。
管教指的是训练孩子过一种有纪律的生活,最终达到他们能自律的目的。如果管教只是“针对”孩子,结果是他们一旦脱离你的控制,就会无法无天。但如果你的管教是持之以恒地教导他们过一种有约束的生活,他们最后就能学会自我约束。 管教不仅仅是纠正或对不好行为的惩罚,尽管这些都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管教始于一步一步的教,设立清楚的规矩及引导,自己做个好榜样并持之以恒。 你也许和大多数父母一样,一开始纠正他们很难,也许现在仍很困难。你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看到他们不高兴。你满心希望能用别的方法,让他们更轻松地学到功课。但是正因为你爱他们,所以才纠正他们,因为你知道他们需要纠正,而现在这样做会使他们以后不至于受更大的伤害。 你不能指望孩子自己学到好行为;培养好行为过程很长,需要有恒心、爱心和公正之心。作为父母,这大概是最大的挑战和最艰巨的工作。让他们不加约束自己去玩,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容易些,但从长远看,辛苦地对孩子施以必要的管教更值得。事实上,如果你不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悲叹。 孩子若不学会服从、尊敬、为别人着想、自我控制和约束这些简单、基本的功课,就不会成熟或发挥最大的潜能。他们的生活也会缺乏快乐和满足,大概也很难使身边的人快乐。你若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有爱心、持之以恒的管教,等他们大了之后会更难管教。最后,你不得不强硬地对待他们,使他们不至于伤害自己或别人——可那不是他们的错。早期该管教的时候不管教是你的错。 如果这样看,你就会认识到,有爱心的做法乃是从一开始就教育你的孩子,温柔、充满爱心和持之以恒地教他们怎样做正确的选择,为可接受的行为立下规矩,并在他们违背时,让他们承受某种形式的后果。 所以,首先要相信管教是必要的。孩子需要管教不仅是为了使他们成长为有用的社会人才,还为了他们能够快乐,对父母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安全感。在内心深处,孩子们知道自己需要规矩,也希望这些规矩很清楚,当他们受到持之以恒、有爱心的管教时,他们会更快乐,更有安全感。 在你下定决心要忠实地训练和管教孩子之后,还有一个障碍要跨越,那就是连贯性。有时你会忙于别的事务,有时会不方便管教或担心别人的看法,有时你不想“破坏美好的时刻”,有时候你的孩子会千方百计说服你改变主意。如果不小心,情况及你自己的心情或精力状况会对你如何进行管教带来不该有的影响,你或者会忽略他们的不端行为,因为你觉得这样做很省事,或者会说一些愤怒的话或唠唠叨叨。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不连贯的管教带来混乱,对孩子甚至是有损害的,它只会让你和他们更难办。管教若具有连贯性,你就不需要管教那么多,因为你的孩子会学得更快。 如果你想管教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参与他们所做的事。当你承诺要训练自己的孩子去过一种有纪律的生活时,你其实也就是承诺要多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因为这确实需要你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需要你去注意他们。你也许不喜欢纠正或管教他们的时刻,当时看上去,教他们正确的事情似乎要花很多功夫,倒不如让他们想怎样就怎样。但长远看,你会发现,它会为你节省很多工作,你也会更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 持之以恒地实施有爱心的管教回报很大。最后,不仅你的孩子会爱你,尊敬你,更喜欢和你在一起,而且你对他们也会有同样感受,因为你帮助他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0 Comments
我想,我以前不该说那么多“真抱歉”,它好像给我的孩子留下了错误的印象。比如,多年前,我五岁的孩子骑车摔倒时,我对他说:“哦,真抱歉”。其实,我曾特别叮嘱他不可以在斜坡上骑那辆最近才有的二手车,要先让爸爸检查自行车的车闸和教他怎么用之后才可以,可他就是不听。结果,车闸没问题,而是他惊慌失措起来。他先是冲下小山,钻进了玉米地,后来又弹了出来,摔倒在路上。被发现时,他人事不省,下巴磕在沥青路面上,需要缝针。我到了事故现场,我说真抱歉。
我当然感到抱歉。我很后悔没对他盯得紧一点。当我们急匆匆地把他送进医院时,我能感觉到他的疼痛。每次看到留下的那个伤疤,我就感到难过。可是,不知怎么的,我的“抱歉”竟造成了误解。 几个星期前,我们谈起了多年前发生的这起意外,他仍认为那多少是我的错。他已不记得那些明确的警告,也不记得自己不听话,只记得我说真抱歉,他当时理解为,过错在我,而不是他。 我们很容易养成“抱歉”的习惯,它甚至会成为一种模式,让青少年孩子把自己不当选择的后果全都怪罪到父母头上。而事实上,做父母要是一直教育孩子去做明智而负责的决定,当事故发生或事情出了差错时,一般都是错在孩子没有听从父母。 我很抱歉儿子没听话。我很抱歉他受了伤。我也很抱歉自己允许这样的误解发生。我为自己的“抱歉”感到抱歉。我应该说:“我很抱歉,你不听话。我很抱歉发生了这样的事,但我敢说你一定学到了一个很好的功课,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这个故事的圆满结局是,我得以向儿子澄清了误解,他现在成了青少年,面对的决定要比骑自行车大得多。他知道,他时刻需要我的帮助、爱和同情,但他也知道,他要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 亚历克斯•彼得森
培养相互尊敬 相互尊敬会加强亲子之间爱的结合力,同时也会带来团结、服从和感激赞赏的结果。 家人之间彼此尊重,是透过顾虑、谅解、体贴、愿意聆听、充满爱的沟通而表达出来的。这是条双行道:你想要孩子尊重你,就也要尊重他们。 孩子从观察、模仿他们所看见的事情中学习。如果问题是缺乏尊敬,那么这问题多半是来自孩子的父母、同辈或其他诸如电视、电影或电脑游戏等的影响。将这样的消极影响减到最低,就是成功的一半;设立明确的规矩,然后始终如一的谨守那个标准,是成功的另一半。 以下是你可向孩子表示尊重的一些方式: ★尊重每个孩子为个别的人 ★顾虑他们的情感,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当他们做错事时,不要贬低或讥讽他们 ★不要有意使他们感到困窘 ★请问和建议、而非命令他们 ★他们讲话时,要专心聆听,并让他们把话说完;不要太快提供你的观点 ★对待他们,有如对待比他们实际上年龄稍微更成熟的人 ★认真考虑他们的主意,依据你可怎样帮助实践他们的主意之观点来思考 避免误会 有时,孩子好像故意选择了最坏的时机,来做出行为不当的事;但有时这不是真的行为不当,只是有点恼人而已。当父母倍感压力,全神贯注于其他工作、想着其他事情,感觉不舒服或只是心情不好时,这些因素都一定会影响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有些行为在平常是被允许或忽略的,比如说某种程度的噪音或喧闹行为,但若发生在上述情况里时,它们却会让父母承受不了,结果说出严厉的话,或处罚孩子,超出他实际上应受的处罚;或给孩子一个“你要受罚了”的“眼光”,而使孩子感到惶惑。 孩子通常看不到整个情形,因此当父母感到极度生气时,他们往往会过份责备孩子,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得出甚至更具伤害性的结论——“妈妈不要我了”、“爸爸不爱我了”、“我一无是处。” 在你自己情绪快要失控之前,先把孩子可疑的行为之来龙去脉弄清楚,以避免这种粉碎自信心的误会产生。“稍后我会很喜欢再听你唱那首歌,但现在我需要专心开车。”“我现在头痛,因此我必须请你现在不要做那件事。”你若未能及时提防自己情绪失控,事后解释和道歉,也可澄清误会。给孩子一个机会,来帮忙解决你的问题,这样你将把那可能会伤害他们自信的情况,扭转为正面积极的情况。 强调正面之事 赞美是激发孩子做好的最佳做法。赞美使孩子再接再厉。称赞孩子的好行为,比训斥孩子的坏行为,更重要和更有益处。 有时你需要训诫和纠正孩子,但借着学会透过赞美和其他正面的鼓励,来防止问题状况,不但可建立你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发现在一天结束时,你不会那么沮丧、筋疲力尽和感觉生气挫败。这是个双赢的育儿策略。 你越专注于正面之事,就越会发现更多可赞美你孩子的事,那么你就越不需要去纠正坏行为了。赞美会鼓励你孩子去做更多值得赞美的行为。 赞美孩子的方式,要始终如一、诚恳、有创意,但也要是可信的。比如说,孩子若尝试做些新的事,却导致不堪设想的结果,那么你要称赞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又或者,孩子不幸的尝试,原本是要给你惊喜,那就赞美孩子体贴的心。总是强调正面的事,并且使好事显着而难忘。 亚历克斯•彼得森
几乎所有父母,都会关切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他们需要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自我形象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自己感到正面肯定、相信会成功的孩子,会成功的机率就更大。 孩子在自己的家里,对他们本身及能力,做出第一个判断。父母每天都可搜寻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机会,到最后,这将会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良好适应力、有多方面才能的成年人。 解决问题 父母经常会惊讶地发现,孩子在解决问题方面,只需一点指引,就能够且机智地这样做。所有孩子都会遇到问题,那是长大过程中的必要部分。透过面对的挑战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是生命成功的要素。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自己解决问题,需要花时间和耐心,但这么做是很明智的投资。当孩子们长大,问题变得更复杂、利害关系更大时,这样做将会获得很大的回报。 身为父母的问题是,他们会太快想要解决问题或提供答案。那么做也许可应付眼前立即的需要,但却妨碍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就如谚语所说的一样:“给人一条鱼,喂他一天;教人捕鱼,喂他一生。”归根究底,教导孩子去解决问题,比提供他们解决方法更重要、且更有益处。辅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显示出你对他们有信心,这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无安全感的问题 不管父母多么爱他们的孩子,和努力提供他们的需要,引起孩子欠缺安全感的情形一定会发生,而缺乏安全感经常会透过问题行为而反映出来。 坏行为需要被纠正,但除非父母理解引发坏行为产生的原因,否则纠正可能反而有害无益。考量一下,孩子品行不端是由于天生幼稚的试探性行为,当时有的坏主意对他看来,好像没错或很好玩呢?还是缺乏安全感造成的结果呢?比如说,在搬到新的社区或换了学校之后,孩子或许在尝试适应新的环境,让人对他有好的印象,或想赢取新朋友等等?坏行为只是一种症状,因此仅仅纠正行为本身,就像是剪去一根杂草的顶端而已,它不久会再长回来。父母需要鉴定问题的根本,亦即潜在的起因为何,并着手解决它们。 请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成熟水准,来尽力帮助他或她尝试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事情发生的当时,这么做可能不是很容易,但请记得,目标是改正问题,而不是处罚孩子。在问题和孩子之间,做一个清楚的区别,然后让孩子与你一起来把问题情况变成一种学习经验。即使在看来是不可能的负面情况,仍有可能建立、而非伤害自尊心。 并非所有孩子在缺乏安全感时,都会行为不当;有些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或未能充分发挥学习潜力。但不论缺乏安全感的征兆如何,纠正问题的第一步是认出它的存在,第二步是从正面的角度来着手解决起因。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December 2023
Li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