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th Phillips 當我兩個長大成人的孩子最近自己添了新生兒時,我不禁再次確認多年來已經知道的事︰為人父母會使人的長處充分發揮出來。新作父母親的人可立即在情感與生理上感受到那份影響,一個是第一眼看到新生兒時所產生,並隨時日增加的愛之情誼,另一個則是睡眠被打斷、時刻表改變和做事優先順序的調整。不過其中還有更微妙的變化,通常別人會最先注意到的,就是上帝特別加在新作父母身上的光輝,和他們為了滿足嬰兒需要,而付出額外心力及犧牲時,變得更為成熟。 過去我曾確信帶個新生兒回家,是我感到最驕傲的時刻,而每次的確也是這樣。但現在我會說還有更驕傲的時刻,因為對已成為祖父級的我來說,每當新生孫兒出生時(我有十一個孫子),我會感到加倍的驕傲。不但為我的新孫兒,也為他們的父母感到驕傲。 現在你知道我是一位祖父了,你可能也想知道我有沒有一些可以給年輕父母的祖父級建議,那我就告訴你好了。除了那通常的「三大點」--即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常常告訴他們你愛他們;而且最優先要做的事是,要與他們一起花高品質時間;除此之外,我認為父母所能做到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讓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 你若像大多數父母那樣,你當然會希望你的孩子是優秀的。嘗試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固然好,但有時我們也許會把對他們或自己的期望定得過高。反正你或他們永遠都不會是完美的,因此學習在他們成功時為他們慶祝,而其餘的事就不要去擔心了!努力對他們表達愛與信賴,而不是要求完美。這樣,你將會建立一個可幫助你們渡過一切的、終身的親子情誼。快樂地養育你的子女吧!對那些得到加倍祝福的人,在此祝你快樂地享受做祖父母的時光! Courtesy of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Used with permission.
0 Comments
![]() --羅斯坎培爾博士寫 請求 我們應首先請求一個孩子去表現出好行為。當父母請求孩子表現出好行為時,孩子就知道父母瞭解他本身有思考和做決定的能力,及有能力控制他的行為,並且必須學習為其行為負責。當父母儘可能地使用請求的方式,而不是命令時,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協助他塑造他自己的行為,他們雙方的立場是一致的,這樣做甚為重要。 直接的囑咐 然而我們必須面對事實,有時候請求是並不夠的。通常在孩子沒有達成我們的請求的情形之下,我們才會使用直接囑咐這一個方式。在父母採取其他行動之前,他們必須確定他們的請求是適當的,並適合孩子的年齡、理解力和做事情的能力。父母最常犯的錯誤,是請求孩子做一些他們以為是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但其實卻不然。 父母越是使用這類充滿權威的技巧,諸如︰命令、責罵、嘮叨或高聲咆哮等,其效力則變得越小。正如那個喊「狼來了!狼來了!」的牧童的經歷一樣,他叫太多次,所以他的喊叫就失去效力了。如果父母平常以愉快的方式來請求孩子的話,當他們偶爾使用直接命令的方式時,那將會十分有效。 我的重點是︰儘可能以最溫和、最細心體貼和最有愛心的方法,來管束孩子的行為。 違抗 當孩子違抗時,那是需要處罰的行為之一。違抗是公開的抗拒父母的囑咐,和對父母權威的挑戰,它也是頑固的拒絕服從。在那些情形下,我們經常必須採取處罰的方式。不論我們怎麼做,這種情形偶爾都會出現,然而父母必須嘗試避免這樣不愉快的情況發生。 再者,讓我說明,這種情況應該是很少有的。當它出現時,你要確定你已經試過每一件事,才考慮處罰。 適當的處罰 要斷定給予孩子適當的懲罰,通常是件不太容易的事,那個處罰必須與孩子的錯誤行為相符。父母必須知道如何變通,特別是在處罰方面。 父母必須知道如何變通,是因為幾個原因︰第一,父母處罰時可能會犯錯,當然父母可以改變他們的心意,增加或減輕處罰的內容。(請記住,這是施行體罰的不利之處,因為一旦施行了體罰以後,你想要改變處罰也無法改變了)。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已執行了一項處罰,要孩子在臥室裏禁閉一小時,但後來父母發現一些使他們應減輕處罰的事實,所以他們覺得這樣處罰太嚴厲時,那麼向孩子說明這事,然後減輕處罰,那樣做是合理又相宜的。 當父母覺得需要改變時,他們一定要容易變通,改變他們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父母也必須容易變通,可以向孩子道歉。 如果我們有太嚴格的要求,(比方說,要求一個兩歲的孩子經常在你第一次請求他做事時就會馬上有反應),那我們就不合理了。一個正常的兩歲孩子大部份時間都是有負面態度的,然而這是他們發育時必會經歷的一個正常階段,我們稱它為「兩歲的負面期」,因為他們有這樣的表現而處罰他們是沒有道理的。當然,孩子兩歲大時,具有愛心的父母應該是堅定的,然而那是指堅定的為孩子訂立界限,而不是指處罰方面。這樣的父母會用溫和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身體姿態,去糾正他的行為,比方說,將他拉起來、轉變他的方向、指引他、或是將他放在正確的地方或位置上。 這種「兩歲的負面期」對正常孩子的發展是很重要的。這是使每一個人與父母在心理上分離,要求自立的方式之一。孩子看來像在違抗我們一樣,但這與違抗有明顯的差異。兩歲的負面態度與違抗之間的差別是其不友善的態度。兩歲的負面態度是正常的,並且不當受處罰;但我們不該容忍不友善的違抗,並且必須要糾正這種行為。 堅定並不意味著不愉快,當我們懷有充滿愛心的堅定態度時,我們不需要生氣、大吼和施用權威,或是有其他不愉快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需要同時的經歷到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的愛,他需要眼光的接觸、身體接觸、集中注意力和管教。孩子必須同時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和堅定的態度,這兩者並不會互相排斥。堅定並不會使溫情喪失效力,溫情並不會減輕堅定的效力,或養成縱容孩子的做法。缺乏堅定的態度和不為孩子定下界限,才會養成縱容孩子的做法,但是愛和溫情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鄔南西 從教導和幫助照顧幼小孩子的經驗裡,我學習到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我能從他們那裡學到很多功課呢!我喜歡我的教導過程條理分明、秩序井然,講究方法。但是最近,我了解到教導學齡前兒童方面,是他們在教導我呢。 當然,教學大綱和目標是絕對有幫助的,但保持靈活、有彈性也似乎是十分重要的。我要花時間真正聆聽孩子們、觀察了解他們的需要,學習如何能最有效地教導他們。當事情似乎沒有進展時,我要樂意改變計畫,或是改變活動,或是根據孩子們的需要,繼續去做某個能提供他們需求的事情。 經常那種臨時起意的點子,雖與我原先的計畫不同,結果反而最具鼓舞作用,且似乎最能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學習成為一種開心而有成就感的經驗吧! 我最近在教導三歲半的巧柔,學習英文字母認字發音的簡單課程。無論我認為我的教學計畫是多麼棒也好,她看來興趣缺缺!然而有一天,她主動開始抄寫我在一張紙上寫的一些英文字母。雖然她寫得並不完美,但我按照她寫的字母發音,並稱讚她。她變得非常興奮,以致她自己想要開始寫這些字母,並學習正確發音。她問我是否可以用她知道的字母去做一本小書。結果,我用她已學會寫的字母,拼成簡單的單字,編成幾本故事小冊子。她非常喜歡,且學習得很快。我若繼續以我的方式教她的話,她可能會變得厭煩或毫無進展。然而,讓她帶領,依照她有興趣的方向去做,雖與我原有的計畫不同,結果反而更有效! 另外一個幫助我很大的事情,就是對小朋友們唱歌,或是和他們一起唱歌!那真會產生神奇的效力!有時,一個學步的小孩不開心或感到疲倦,我們兩人都需要鼓勵啟發,於是我們便一起唱各種歌曲──從字母表歌到聖經歌曲或童謠等等,這麼做讓我們感到振奮鼓舞。還有在往公園的路上,或是在不同活動之間,這麼做也行!小孩子不會介意我們唱得如何,只要開心就好了! 另外一點,我仍在學習的就是鼓勵!有人說鼓勵一個孩子,比糾正他的錯誤更重要。我發現這是真實的,即使很多時候,這麼做好像違反我本來想要做的事。因為給予人鼓勵,比起馬上糾正人,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自律。 我發現微笑可以是一種極佳的鼓勵方式!當你微笑時,你在讓孩子知道,你真的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這麼做,不僅鼓勵他們,也鼓勵到自己;而你會發現你真的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呢! 最後一點,我發現與各個年齡層的年輕人,包括青少年在內,都有效!那就是讓他們感受到你和他們在一起時很開心。讓他們知道你喜歡與他們共處,表露出你真的關心他們。他們感受到你真心關愛他們,那麼當他們確實需要一點糾正時,會比較容易接受。 愛永不失敗!愛會激發愛!快樂會激發快樂!積極的心態是有感染力的,讓我們用愛、溫柔、仁慈和喜樂之心來教導孩子吧! Article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Photo courtesy of Kodomut/Flickr.com --羅斯坎培爾博士寫 依賴體罰為管教的主要方法,就犯了以為「管教等於處罰」的嚴重錯誤。管教是指訓練孩子走當行的路的意思,處罰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且越少越好。一個教養愈好的孩子,他就愈不會需要處罰。孩子對於管教反應的程度,主要看他覺得被愛和被接納的程度有多少。 充滿愛的管教 為了明白如何應付孩子的行為,我們必須瞭解所有的孩子不合理的想法。所有的孩子需要也盼望得到愛。他們知道他們需要愛,也知道他們盼望得到愛,然而他們使用來得到愛的方法不成熟、也不合理。 首先,讓我們去看看獲得愛的合理途徑。譬如說有一個人叫吉姆,愛上一個叫卡拉的女人。吉姆大概會如何贏得卡拉的愛呢?做不成熟的行為、只表現出他醜陋的一面、哭鬧、撅嘴、頂嘴和諸多要求嗎?當然不是。若吉姆成熟的話,他會表現最好的一面,他會將自己的優點表現出來,保持冷靜、愉快、樂於助人、仁慈和善體人意的心懷。當他不肯定卡拉也是否愛他時,他不會採取不成熟的行為來得到她的愛,反之,他會嘗試贏得卡拉的芳心。 但是朋友們,孩子不會採用這種方式,他主要是以行為來溝通。他會持續的問:「你愛我嗎?」我們回答這問題的方式,會影響許多事情: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態度、感覺、和同輩間的關係等等。孩子大部份的行為,是由他覺得被愛程度的深淺而定。 一個孩子不但不會以良好的行為來贏取我們的愛和情感,他的天性反而會驅使他持續的以行為來試驗我們的愛。如果一個孩子覺得不被愛,他的天性會驅使他藉著行為更熱切的問:「你愛我嗎?」當孩子迫切想得到愛時,他的行為也許就會變得更不合宜。 這個孩子需要什麼呢? 讓我舉個例說明︰去年夏天,我十六歲的女兒卡蕾去露營,我九歲的男孩在家裡就成了老大,而他也喜歡當老大。他表現的更成熟,並且擔負更多的責任,而我們相處得十分愉快。 問題就是,卡蕾終究是要回來的。她回來的那一天,大衛的行為就退步了。他突然變得抱怨、不滿、鬧彆扭、有點生氣、心情不佳和沉默。 怎麼搞的?為什麼大衛忽然有巨大的改變呢?身為父親的我要怎樣做呢?對大衛的行為加以責罰嗎?再把卡蕾送去露營嗎?告訴大衛他五歲的弟弟表現得比他好嗎?你要怎麼辦? 好了,讓我說明我怎麼做了和為什麼這樣做。當然,卡蕾回家後,再度成為家裡的老大,這對大衛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一件事,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那時他七歲)是難以承受的。他的行為反映出他在問的問題:「你們愛我嗎?現在卡蕾回家了,我不再是家中的老大,你們還愛我嗎?你們給我的愛比起給卡蕾的又如何呢?她比較重要嗎?她會奪去你們給我的愛嗎?」哦!這些情形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痛心的! 當時我若是處罰他,大衛會認為我怎樣回答他那「你愛我嗎?」的問題呢?我儘快將大衛帶到一個我們能獨處的地方,將他抱緊,花一點時間一起談話。偶爾,我用男孩子的方式告訴他我多麼愛他,我給他眼光和身體的接觸。當他的感情槽被充滿時,他的情緒也變回是快樂和外向起來了。我們一起獨處大概十五到二十分鐘,然後他就離開我去玩了。大衛快樂起來,他也表現良好。這個情形就是我們在上文所說的特別時光之一,我想他不會忘記那段我們在一起的寶貴時光,至少我不會。 當我們的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要自問︰「這個孩子需要什麼呢?」。父母往往這樣問:「我要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呢?」不幸的是,這個問題通常會導致父母先使用體罰。 接下去的步驟就是問自己:「孩子需要眼光的接觸嗎?他需要身體的接觸嗎?他需要集中的注意力嗎?」做父母的一定要確定,不良行為是否是由於這些需要所引起呢?我們必須先滿足孩子的這些需要。 身體有毛病嗎?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發生時,我們要自問的下一個問題是︰「他是否身體有毛病,引致他有這樣的行為?」孩子越小,他的行為就越受到身體的需要之影響。我的孩子是否飢餓?他是否疲倦或虛弱?他是否生病?他是否受涼或感冒?或是有其他的痛苦或不舒服? 那並不是表示,我們應該容許孩子有不良的行為,它是意謂著,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確定自己是在糾正不良行為的起因、及不良行為本身。 學習去寬恕 如果一個孩子對不好的行為真誠的感到自責,父母的處罰對孩子將會是最有害的,這種害處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若是孩子已經對不好的行為有悔意的話,那表示他仍然保持著良好的良心,而那正是你所想要的!那表示他已經從錯誤中學習到功課。一個孩子有良好健全的良心,是制止他再犯錯的最好事物。處罰(尤其是體罰)將會消除罪惡感和悔意,並且會增加孩子忘卻這些不舒服的感覺而再犯不良行為的可能性。 第二,在這種情形下處罰孩子,會使孩子產生憤怒的情緒。當孩子已經真誠的為他的行為而感到悔悟時,那表示他的良心正在責備他,他正在自我懲罰。如果你在他迫切的需要溫情的時候反而打他,他將會受到極深的傷害,而你也犯了一個錯誤。 我個人覺得,當孩子真心為他的行為感到悔恨,但我們仍然去處罰他時(特別是體罰),沒有比這事更會激起孩子的氣憤和怨恨。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必須學習去寬恕。 Photo copyright (c) 123RF Stock Photos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February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