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父母時,他們深情地望著自己的孩子,並發誓永不傷害他,也不令他失望。作父母的為什麼會對孩子嘮叨不休,小看孩子,並變得不耐煩呢? 過分熟悉常常是導致這一切的罪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和親近的人越來越熟悉,接著便不再像我們應該的那樣去珍惜和善待他們了。日常生活的坎坷開始對我們的關係造成損傷,我們從前所珍視的那種充滿光彩而嶄新的關係也開始日漸褪色。由於逐漸變得親密,彼此的缺點和弱點開始顯露出來,日常事務成了刻板的事情,我們一度視為珍寶的福分開始變成越來越沉重的擔子。 聽起來很熟悉,是不是?那麼現在就輪到扭轉這一趨勢的時候了。這樣做需要有意識的努力,而且可能並不容易,尤其是假如這一問題已存在有些日子了;不過,這是可以解決的。數算你的福分吧。要使任何失去光澤的關係重現光采,最快捷有效的辦法就是擦亮你自己的這一半。不斷努力去成為你最初要成為的人,而對方則幾乎不需要任何直接提示,就會自然而然地做出相應的改變。 * 每個孩子都具有良好的素質。找出別人的特別之處,並真誠地加以讚揚,不要吝嗇。假如你不能一下子發現,就應該往更深處去看。 愈是難以在別人身上找到特別之處,但找到時,這對你們雙方就愈是鼓勵和可貴。你若能發現絲絲縷縷的礦脈,只要你以讚美來讓你的愛之光燭照其上,它就會一直把你帶到主礦脈上。那孩子將向你敞開心門,你也將在他身上發現許許多多的優點。——夏儂•雪萊 (Shannon Sheyler) * 一個人的稱讚,可以產生極大的效應。——杉姆爾•詹森 (Samuel Johnson) * 激勵家、治療學家和兒童心理學家發現:讚美會使我們繼續進步。這一點,上帝早已知道,而且事實上,這也是祂給予人類的一個基本創造。當我們曉得自己使別人高興時,我們會進一步努力使別人高興。當我們聽到別人告訴我們做得不錯時,我們就會想做得更好。——夏農•雪萊 * 讚美之於孩子們,猶如水之於花。用讚美去澆灌吧,然後看著他們長大。---—夏農•雪萊 *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乃是確信我們被人所愛——因自身而被愛,或者更準確地說,儘管有缺點仍被愛。——雨果 (Victor Hugo) * 愛他人、不嫌棄他人,乃是對他人最高的讚揚。——夏農•雪萊 摘自 《愛的方方面面》, © Aurora Productions. 照片由 David Castillo Domenici, www.freedigitalphotos.net
0 Comments
![]() --羅斯坎培爾博士寫 請求 我們應首先請求一個孩子去表現出好行為。當父母請求孩子表現出好行為時,孩子就知道父母瞭解他本身有思考和做決定的能力,及有能力控制他的行為,並且必須學習為其行為負責。當父母儘可能地使用請求的方式,而不是命令時,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協助他塑造他自己的行為,他們雙方的立場是一致的,這樣做甚為重要。 直接的囑咐 然而我們必須面對事實,有時候請求是並不夠的。通常在孩子沒有達成我們的請求的情形之下,我們才會使用直接囑咐這一個方式。在父母採取其他行動之前,他們必須確定他們的請求是適當的,並適合孩子的年齡、理解力和做事情的能力。父母最常犯的錯誤,是請求孩子做一些他們以為是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但其實卻不然。 父母越是使用這類充滿權威的技巧,諸如︰命令、責罵、嘮叨或高聲咆哮等,其效力則變得越小。正如那個喊「狼來了!狼來了!」的牧童的經歷一樣,他叫太多次,所以他的喊叫就失去效力了。如果父母平常以愉快的方式來請求孩子的話,當他們偶爾使用直接命令的方式時,那將會十分有效。 我的重點是︰儘可能以最溫和、最細心體貼和最有愛心的方法,來管束孩子的行為。 違抗 當孩子違抗時,那是需要處罰的行為之一。違抗是公開的抗拒父母的囑咐,和對父母權威的挑戰,它也是頑固的拒絕服從。在那些情形下,我們經常必須採取處罰的方式。不論我們怎麼做,這種情形偶爾都會出現,然而父母必須嘗試避免這樣不愉快的情況發生。 再者,讓我說明,這種情況應該是很少有的。當它出現時,你要確定你已經試過每一件事,才考慮處罰。 適當的處罰 要斷定給予孩子適當的懲罰,通常是件不太容易的事,那個處罰必須與孩子的錯誤行為相符。父母必須知道如何變通,特別是在處罰方面。 父母必須知道如何變通,是因為幾個原因︰第一,父母處罰時可能會犯錯,當然父母可以改變他們的心意,增加或減輕處罰的內容。(請記住,這是施行體罰的不利之處,因為一旦施行了體罰以後,你想要改變處罰也無法改變了)。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已執行了一項處罰,要孩子在臥室裏禁閉一小時,但後來父母發現一些使他們應減輕處罰的事實,所以他們覺得這樣處罰太嚴厲時,那麼向孩子說明這事,然後減輕處罰,那樣做是合理又相宜的。 當父母覺得需要改變時,他們一定要容易變通,改變他們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父母也必須容易變通,可以向孩子道歉。 如果我們有太嚴格的要求,(比方說,要求一個兩歲的孩子經常在你第一次請求他做事時就會馬上有反應),那我們就不合理了。一個正常的兩歲孩子大部份時間都是有負面態度的,然而這是他們發育時必會經歷的一個正常階段,我們稱它為「兩歲的負面期」,因為他們有這樣的表現而處罰他們是沒有道理的。當然,孩子兩歲大時,具有愛心的父母應該是堅定的,然而那是指堅定的為孩子訂立界限,而不是指處罰方面。這樣的父母會用溫和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身體姿態,去糾正他的行為,比方說,將他拉起來、轉變他的方向、指引他、或是將他放在正確的地方或位置上。 這種「兩歲的負面期」對正常孩子的發展是很重要的。這是使每一個人與父母在心理上分離,要求自立的方式之一。孩子看來像在違抗我們一樣,但這與違抗有明顯的差異。兩歲的負面態度與違抗之間的差別是其不友善的態度。兩歲的負面態度是正常的,並且不當受處罰;但我們不該容忍不友善的違抗,並且必須要糾正這種行為。 堅定並不意味著不愉快,當我們懷有充滿愛心的堅定態度時,我們不需要生氣、大吼和施用權威,或是有其他不愉快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需要同時的經歷到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的愛,他需要眼光的接觸、身體接觸、集中注意力和管教。孩子必須同時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和堅定的態度,這兩者並不會互相排斥。堅定並不會使溫情喪失效力,溫情並不會減輕堅定的效力,或養成縱容孩子的做法。缺乏堅定的態度和不為孩子定下界限,才會養成縱容孩子的做法,但是愛和溫情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我們可經由仁慈和體貼的行為,對他人表示有信心,藉著改善我們周圍之人的生命,來改變世界。這裡有些實際的點子,可幫助你開始改變你的那個世界,一次改變一顆心:
基于文章『活躍人生』杂志。 撒母耳•基廷 如果嫉妒是如此普遍,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減低小孩子有時對他們的兄弟姊妹天生就有的敵對感呢?第一個步驟是避免拿他們互相作比較。演說家比爾哥察德曾說過,比較是所有自卑感的根源。我同意他的說法。一般來說,我們所想的重點,不是在於「我做得如何?」,而是「比起約翰或史提文或瑪禮恩,我做得還好嗎?」我能跑多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先跑到終點線。 因此,父母應該小心避免去作比較性、偏愛某一個小孩的評論。特別是在以下這三方面:第一,小孩子對於外表特徵是極度敏感的。例如說,讓雪倫聽到別人對她妹妹作這樣不經意的評論:「貝蒂將來一定會是個美麗的女孩。」而卻沒有提到雪倫,這麼一來,就可能造成兩姊妹之間的敵意。 第二,智力是另一個需要小心處理的敏感話題。我們常常可聽到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說:「我想這個小的事實上比他哥哥聰明。」大人很難了解像這種評斷會在小孩子心裏造成多麼大的影響! 第三,小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在運動能力方面非常具有競爭性。比較慢、比較弱、比較沒有運動細胞的男孩子很少能夠有涵養和度量來接受「次好」的地位。在和美貌、智力、運動能力有關的場合中,每個小孩應該知道,在他父母眼中,他和他的兄弟姊妹有同等的價值,受到一樣的尊重。雖然在外面的世界中有些小孩子會比較成功,但在家中,讚美和批評的給予應盡可能地平均。 二.建立一套可行的賞罰制度:你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建立一套公平的賞罰及權力的平衡制度。在這合理的「法律」之前,家中每份子人人平等。 一位上了年紀,滿頭銀髮的母親面帶微笑地坐著等她那有名的兒子艾森豪來。有人對她說:「妳一定對妳這位偉大顯赫的兒子感到驕傲。」對此她回答說:「你是指那一個兒子?」對這位高貴的母親而言,每一個兒子都一樣棒。 1.) 父母必須停止對孩子重複說他們在學校裡的成就。有人打趣說,經由時間,父母在學校的成績進步了許多。事實上,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正是他們自己當學生時從未達成的。
2.) 父母必須教孩子,也常提醒他們,除非他自己願意,否則是沒有人可以使他們感到自卑的,而他們也不應讓他人使他們感到自卑。 3.) 由於你的個性也受到別人對你的看法而影響,所以要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層面中教導孩子學會溝通及與人交往是極為重要的事。因此,我強烈地敦促你要幫助孩子,對生命培養出熱忱的態度。你可以用各種不同方法來教導他們。 比如說,介紹孩子認識別人的時候,要教他們有禮貌而且熱忱地說:「很高興認識你。」並且能叫出對方的名字。 4.) 完成任何事都有助於改進自我形象。儘可能地在家裡為孩子找些有明確起點與終點的工作或雜務,可以擬個達得到的工作計畫和時間表,來幫助孩工完成。 5.) 沒有人可能樣樣第一,很少有人又聰明、又健壯、又俊美,但是可以確信的是,孩子可以成為一個誠實、有禮貌、愉快、忠心、忠信、充滿熱忱和具有其他各項優點的孩子。 6.) 在我們教孩子的各樣技能當中,閱讀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之一。在生命的每一方面,閱讀是其教育之鑰。 7.) 想建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就要教他們禮儀。過去的廿年,許多父母都「太忙」而找不出時間教孩子紀律、一般禮節和簡單的餐桌禮儀。父母忽略孩子這方面的生活教育,真是一項嚴重的錯誤。 而令人驚訝的是,有相當多的父母不懂基本的餐桌禮儀。他們在滿嘴食物時談話,拿叉子像舉根棒球棒,一次把肉塊切完,不知何種食物應用何種器具,攪拌糖之後把湯匙留在茶或咖啡裡,將手伸過桌面,嘴裡咬著牙籤離開餐廳等等。加果父母不懂或沒有耐心教孩子良好的餐桌禮儀,我建議你鼓勵孩子選修家事課,來學習那些技巧與社交風度。 8.) 建立健全自我形象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製造出積極而充滿愛的環境。當然,我是指在家裡有的態度。 9.) 另外一項建立自我形象的好方法,是在一天的開始時在鏡子裡注視自己的眼睛,決心把這一天過得最好,然後便照樣進行。晚上就寢以前,你就可以在鏡子裡注視著自己的眼睛,誠實地說:「今天我已盡了力。」沒有一件事會比知道自己盡了力更讓自己覺得舒服的。 有關建立自我形象的結語:我可以肯定地說,當你孩子在九歲到十五歲之間,他很可能比一生其他時期更易迷失於不道德或吸毒的行為中。 這個時期,孩子迫切地需要你擁抱他們、親吻他們,告訴他們你有多愛他們、需要他們。他們真的非常需要你這樣做。有趣的是,雖然孩子在這時期非常需要你,但和你在一起,卻又可能顯得很拘束不安。這是父母與子女疏遠的原因之一,而這疏遠正是一個訊號,這時你要以愛和瞭解去接近他們,但不要施予過多的壓力。 齊格勒著
需要無條件的愛:諸如嘲笑、虐待及挑剔過錯等等,都極具毀壞性。從一個角度看來,這些做法都似乎出於一種挑剔、有害而負面的態度。但是我個人來到一個地步覺得,歸究破壞成人及小孩的自我形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父母無條件的愛。這種父母無條件的愛,是讓孩子學習自我接納的必要條件。我經過親自作相當詳盡的研究,及我們不同工作人員藉著在我們學校的「我能夠」方案和我們的「天生贏家」講習會中所認識的幾千個人而作的研究,而作出這個結論。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就是這句話字面的意思--不帶任何先決條件地愛一個人,你愛他是因著他是這個人,而不是因著他做了什麼。很可惜,許多父母愛一個孩子,是因著孩子會清理房間、成績很棒、按時返家,是「乖孩子」。簡言之,其愛是有條件的,那是說,一個孩子經常感到他不值得被愛,甚至不值得被父母所愛。在愛與表現相連結的情況下,孩子會認為如果表現不佳,就表示不配得到父母親的愛了。若是孩子覺得父母愛的,只是他們的好行為、好表現,而不是愛他們,那麼,潛在的問題便開始了。 若孩子不感覺自己值得父母愛時,會認為自己就是不值得愛的,因此他也用不著愛自己。邏輯地說,如果他不愛自己,覺得自己不好的話,又有誰會愛他呢?這使一個人覺得幾乎沒有價值、一無所是。這種對自我形象的打擊,亦即認為「自己什麼也不行」的感覺,會把人摧毀掉。 因每個人都不同而慶幸:不用說,你不該對每一個小孩,都用同樣的教法和期望;不過,每個孩子都能被培養成積極樂觀的孩子,對我們的社會有貢獻。記住不管孩子的心智、體格、外貌有何不同,他們的自我形象主要來自父母對他們真正的感覺。 請記得,父母,一般說來多才多藝的孩子比較容易有自信,以及為朋友接受;比較沒有天份的孩子容易沒有自信。對這種孩子,父母應該多發現並鼓勵他們的優點,付出特別的愛心、同情、智慧。 ![]() 每當你聽說某人做了一件偉大的事時,你可確定他必來自偉大的家庭背景。那可能是源自母親的教養,父親的榜樣,老師的薰陶,或是他體驗過對他影響深遠的經驗。不論他面對的機會多麼有利也好,除非他有這種背景,否則他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凱塞琳•邁爾思(Catherine Miles) *** 父愛可建立自尊 英國一項養育子女研究計畫「明天的男人」,發現父親們若每天花幾分鐘一對一的時間與他們的兒子在一起,會使他們的兒子成長為充滿自信的成年人之機會大為增加。 那些提及他們的父親花時間與他們在一起,並對他們成長的進展很感興趣的男孩中,超過九成屬於「能做事」之類型。與此同時,那些提及父親很少或從未花時間與他們在一起的男孩中,百分之七十二屬於自尊心水平最低的族群,也較可能會有感情和行為上的問題。 更令人驚訝的是,根據一項針對與父母兩人同住,和父親不在(如離婚)、但父親會花時間與他的兒子在一起的研究發現,良好父子關係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在這兩種情況之間沒有多大的差別。類似的研究也發現,即使是父親不在的情況,若有另一個父親之類的形象,如繼父、伯叔、祖父、老師或導師,在扮演一個積極角色時,可造成同樣正面良好的影響。 *** 良師是一個激發人的大腦、傾聽人的耳朵,並是把你推往正確方向前進的一股動力。——約翰•克羅斯(John Crosby) *** 對[年輕人]表現出高度的期望,給他們愛,支持他們,他們就會成功。——賽德•西維爾(Said Sewell)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 孩子不乖,有時是因為他們想得得父母的關注。他們是以此來考驗父母的愛——他們需要確定父母愛他們,因為這是他們決定自我價值的一種主要方式。如果他們懷疑你的愛,他們也許會懷疑自己做人的價值。所以即使當你的孩子做錯了事,需要被糾正時,你也必須找些可以真誠稱讚他的事。「我知道你很抱歉,也想要做得更好,我知道你一定會成功的。我對你有信心。」他需要知道你有多愛他,而且你隨時在等待幫助他。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應該忽視孩子的錯誤行為。糾正孩子、教導他們做正確的事情,仍是父母的職責,這也是愛的表現,孩子們正是通過你的教導來尋求安全感。但是假如你因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缺點而感到生氣,或發現自己對孩子們糾正多於鼓勵和讚美,那你現在就應該重新思考一下。每個孩子都有長處,都有值得讚美與欣賞的優點,例如:如果你的兒子求學的成績不大好,你仍可以在他身上找到值得稱讚的地方,也許是他寫得一手好字,或是他快樂的態度和他在家裡給你的幫助。 讚美時要誠懇。孩子們通常是真誠的,所以他們能看出你是否是誠懇的。年齡較大的孩子們對膚淺而不誠懇的讚美尤其感到諂媚。你的孩子還必須贊同你的鼓勵話語。比方說,你也許認為自己那正接近青春期的女兒很漂亮,但如果她將自己跟許多其他同齡女孩相比,不覺得自己漂亮的話,你若不斷告訴她她有多漂亮,她就會認為你的讚美不誠懇,或是虛情假意的諂媚。這時,強調某些她特別出眾的具體優點,可能會更好。也許她沒有那種所謂的典型美,可是也許她有一雙深邃而美麗的眼睛。也許她有一頭濃密的長髮,或她的微笑極富魅力。通過強調這些具體的優點,你就使得她不再去想著那些她也許認為是缺點或不完美的地方,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她確實具備的美好之處。你也可以稱讚她的其他優秀之處,比如她的談吐,她的好成績,她親切友愛的性格。 你當然愛自己的孩子,可是重要的是,你要讓他們曉得這一點。他們需要你道出你的愛,需要看到你把它表現出來。要常常把對孩子的讚美說出來! Excerpted from "Keys to Kids", by Derek and Michelle Brookes (Aurora Productions). Used with permission. 問:最近我的孩子的態度變得相當不敬重。而每當我嘗試糾正他們時,似乎只會使事 情變得更糟。我該怎麼辦呢? 答:在改正孩子品行不端這樣問題的第一步是,你需面對一個很難面對的事實,那就是這種情形部份要歸咎於你自己。就如大多數的問題一樣,你需要先檢視一下你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並決定你需要先做些什麼改變,然後才能期望幫助別人改變。 雖然孩子在長大後,通常自然而然會有更多問題和更喜歡挑戰別人,和需要更多解釋。公然的不敬和不服從,通常是父母太過於寬容的結果,因為寬容會教孩子去操縱他們的父母而不是尊重他們。解決辦法是你要學習堅定些,但是這樣的改變,通常是說比做更容易,因為不可接受的行為已經成為一種壞習慣。此外,因為你以前或許覺得寬容孩子是你對他們的愛之表達,想要看見他們快樂,你原先的動機是好的。 雖然那些動機是好的,但若所結的果子是壞的話,那麼在那種情形下,這種愛的表現是錯誤的。態度堅定也是一種愛的表現方式,而且有時它是最好的方式。孩子通常只會依據短時期內會使他們最快樂的想法去做事,因此他們的父母,需要有遠觀來判斷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最有益的事,而這經常代表你要說︰「不」。 接下來,你需要在你自己的心裡把那些問題想清楚。什麼是可接受的行為,什麼不是?在你希望能說服你的孩子確信某些改變是必要的之前,你自己需要有完全堅定的信念才行。 在實施你認為是必要的規則時,不妨試著先與孩子們討論、分析道理,以設法贏得他們的合作,這樣做比你僅僅只是下命令要求他們尊敬你來得更有效。你們一起討論訂立這些規則,包括聆聽他們的意見,願意表示出你的態度有彈性,有必要的話也可做一些修改,你這麼做在表達出你對他們的尊重。同樣地,他們多半也會尊重你,這是朝著正確方向所踏出的第一步。 你可以視孩子的年齡和成熟程度來取決解釋事情的方法。因為能幫助一個孩子的方法,可能在另一個孩子身上卻無效用。首先由承認你的過錯開始,和解釋為什麼需要改變。「因為從開始我就沒制止過你們,所以你們已養成這種頂撞回嘴和不敬的壞習慣。那需要改變,因為在我們這個原本應該是充滿愛的家庭裡,這種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 要確定不僅是規則本身很清楚,而且違反規則時的後果是什麼也要很清楚。「如果你頂撞回嘴或是不敬的話,我將暫時取消你的某些特權。」同時你要確定你會一貫地執行那後果,否則你的規則將變得無效。 除了要說明你一定會給他們的處罰之外,你也該答應獎賞他們的好行為。「你一改正問題之後,我們就能恢復你原有的特權,也許還會給你更多一些別的呢。」以積極的語氣來結束你們的討論。 最後,祈禱你能有多一點耐心。要記住,你嘗試在做的不只是改變行為而已;你試圖改變的是已導致壞行為的態度,和在建立積極的新習慣,以替換他們的舊習慣。那是要花時間的。真正改變的關鍵在於禱告、持之以恆和堅定的態度,再用愛心加以調合。因此一起做出要改變的承諾,並且堅持努力下去,直到它發生為止! © 活躍人生 ![]() 培養相互尊敬 相互尊敬會加強親子之間愛的結合力,同時也會帶來團結、服從和感激讚賞的結果。家人之間彼此尊重,是透過顧慮、諒解、體貼、願意聆聽、充滿愛的溝通而表達出來的。這是條雙行道:你想要孩子尊重你,就也要尊重他們。 孩子從觀察、模仿他們所看見的事情中學習。如果問題是缺乏尊敬,那麼這問題多半是來自孩子的父母、同輩或其他諸如電視、電影或電腦遊戲等的影響。將這樣的消極影響減到最低,就是成功的一半;設立明確的規矩,然後始終如一的謹守那個標準,是成功的另一半。 以下是你可向孩子表示尊重的一些方式: ★ 尊重每個孩子為個別的人 ★ 顧慮他們的情感,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 ★ 當他們做錯事時,不要貶低或譏諷他們 ★ 不要有意使他們感到困窘 ★ 請問和建議、而非命令他們 ★ 他們講話時,要專心聆聽,並讓他們把話說完;不要太快提供你的觀點 ★ 對待他們,有如對待比他們實際上年齡稍微更成熟的人 ★ 認真考慮他們的主意,依據你可怎樣幫助實踐他們的主意之觀點來思考 避免誤會 有時,孩子好像故意選擇了最壞的時機,來做出行為不當的事;但有時這不是真的行為不當,只是有點惱人而已。當父母倍感壓力,全神貫注於其他工作、想著其他事情,感覺不舒服或只是心情不好時,這些因素都一定會影響他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有些行為在平常是被允許或忽略的,比如說某種程度的噪音或喧鬧行為,但若發生在上述情況裡時,它們卻會讓父母承受不了,結果說出嚴厲的話,或處罰孩子,超出他實際上應受的處罰;或給孩子一個「你要受罰了」的「眼光」,而使孩子感到惶惑。 孩子通常看不到整個情形,因此當父母感到極度生氣時,他們往往會過份責備孩子,結果可能會導致孩子得出甚至更具傷害性的結論——「媽媽不要我了」、「爸爸不愛我了」、「我一無是處。」 在你自己情緒快要失控之前,先把孩子可疑的行為之來龍去脈弄清楚,以避免這種粉碎自信心的誤會產生。「稍後我會很喜歡再聽你唱那首歌,但現在我需要專心開車。」「我現在頭痛,因此我必須請你現在不要做那件事。」你若未能及時提防自己情緒失控,事後解釋和道歉,也可澄清誤會。給孩子一個機會,來幫忙解決你的問題,這樣你將把那可能會傷害他們自信的情況,扭轉為正面積極的情況。 強調正面之事 讚美是激發孩子做好的最佳做法。讚美使孩子再接再厲。稱讚孩子的好行為,比訓斥孩子的壞行為,更重要和更有益處。 有時你需要訓誡和糾正孩子,但藉著學會透過讚美和其他正面的鼓勵,來防止問題狀況,不但可建立你孩子的自尊心,也會發現在一天結束時,你不會那麼沮喪、筋疲力盡和感覺生氣挫敗。這是個雙贏的育兒策略。 你越專注於正面之事,就越會發現更多可讚美你孩子的事,那麼你就越不需要去糾正壞行為了。讚美會鼓勵你孩子去做更多值得讚美的行為。 讚美孩子的方式,要始終如一、誠懇、有創意,但也要是可信的。比如說,孩子若嘗試做些新的事,卻導致不堪設想的結果,那麼你要稱讚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結果。又或者,孩子不幸的嘗試,原本是要給你驚喜,那就讚美孩子體貼的心。總是強調正面的事,並且使好事顯著而難忘。 © 活躍人生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Dec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