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南西 從教導和幫助照顧幼小孩子的經驗裡,我學習到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我能從他們那裡學到很多功課呢!我喜歡我的教導過程條理分明、秩序井然,講究方法。但是最近,我了解到教導學齡前兒童方面,是他們在教導我呢。 當然,教學大綱和目標是絕對有幫助的,但保持靈活、有彈性也似乎是十分重要的。我要花時間真正聆聽孩子們、觀察了解他們的需要,學習如何能最有效地教導他們。當事情似乎沒有進展時,我要樂意改變計畫,或是改變活動,或是根據孩子們的需要,繼續去做某個能提供他們需求的事情。 經常那種臨時起意的點子,雖與我原先的計畫不同,結果反而最具鼓舞作用,且似乎最能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學習成為一種開心而有成就感的經驗吧! 我最近在教導三歲半的巧柔,學習英文字母認字發音的簡單課程。無論我認為我的教學計畫是多麼棒也好,她看來興趣缺缺!然而有一天,她主動開始抄寫我在一張紙上寫的一些英文字母。雖然她寫得並不完美,但我按照她寫的字母發音,並稱讚她。她變得非常興奮,以致她自己想要開始寫這些字母,並學習正確發音。她問我是否可以用她知道的字母去做一本小書。結果,我用她已學會寫的字母,拼成簡單的單字,編成幾本故事小冊子。她非常喜歡,且學習得很快。我若繼續以我的方式教她的話,她可能會變得厭煩或毫無進展。然而,讓她帶領,依照她有興趣的方向去做,雖與我原有的計畫不同,結果反而更有效! 另外一個幫助我很大的事情,就是對小朋友們唱歌,或是和他們一起唱歌!那真會產生神奇的效力!有時,一個學步的小孩不開心或感到疲倦,我們兩人都需要鼓勵啟發,於是我們便一起唱各種歌曲──從字母表歌到聖經歌曲或童謠等等,這麼做讓我們感到振奮鼓舞。還有在往公園的路上,或是在不同活動之間,這麼做也行!小孩子不會介意我們唱得如何,只要開心就好了! 另外一點,我仍在學習的就是鼓勵!有人說鼓勵一個孩子,比糾正他的錯誤更重要。我發現這是真實的,即使很多時候,這麼做好像違反我本來想要做的事。因為給予人鼓勵,比起馬上糾正人,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自律。 我發現微笑可以是一種極佳的鼓勵方式!當你微笑時,你在讓孩子知道,你真的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這麼做,不僅鼓勵他們,也鼓勵到自己;而你會發現你真的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呢! 最後一點,我發現與各個年齡層的年輕人,包括青少年在內,都有效!那就是讓他們感受到你和他們在一起時很開心。讓他們知道你喜歡與他們共處,表露出你真的關心他們。他們感受到你真心關愛他們,那麼當他們確實需要一點糾正時,會比較容易接受。 愛永不失敗!愛會激發愛!快樂會激發快樂!積極的心態是有感染力的,讓我們用愛、溫柔、仁慈和喜樂之心來教導孩子吧! Article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Photo courtesy of Kodomut/Flickr.com
0 Comments
喬伊絲•蘇婷 在我高二下學期,有些同學建議為高二和高三的籃球比賽做些準備練習。我心想這麼做可能蠻好玩的,所以就參加了。我練習時的表現很差,我的注意力較集中在朋友身上,甚於在比賽上。雖然有些競爭心較強的球員讓我感到神經緊張,但我決心要打完這場可能是我唯一的一場籃球賽。 整場比賽期間,儘管我的隊友們在努力奮鬥,但高三球隊一直保持領先。有兩次我一接到球就把它傳出去,就像是接到燙手番薯一樣,很高興能盡快把球傳走,直到…… 離比賽結束還有幾秒鐘之時,我們仍落後兩分。我的一個朋友成功地攔截了球。她盡力把球傳至很遠之處,而我驚慌地發現那球筆直朝我飛來。我很容易地接到了球,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我的隊友們沒有一個在籃框底下。 我當時看來一定像是僵住了,不確定該怎麼做。就在那時,我看見我班上一位運動健將男孩──斯坦的臉。他正坐在觀眾席的前排,他喊道︰「就投籃啊!你做得到的!」 我還記得,我那時站在半場的位置,於是我面向籃框瞄準,然後用盡全力投籃。接下來發生的事,我就不太記得了。總之,那球不知怎的、奇蹟地在最後一秒鐘嘩的一聲投進了籃框,而我們贏得了那場比賽! 那是我光榮的一刻,每個人都圍到我身邊,而我卻在人群裡尋找斯坦。他終於過來祝賀我,而我對他說︰「謝謝你,斯坦,在我需要時對我表示有信心。你相信我做得到,而我真的做到了。」 當人群裡眾人的臉龐模糊,當人們的聲音聽來難以辨識,當我們的步伐蹣跚、踉蹌,在我們猶豫不決、缺乏信心之時,我們都需要有人像斯坦一樣,告訴我們「我知道你做得到的!」 ***** 你的孩子們需要看到你想要他們成功,並且你相信他們做得到。在他們絕望或傷心時,他們需要你來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拾起破碎的自己,並重新開始。他們需要知道,不論他們摔得多麼重,或經歷多少失敗,都可以重新站起來。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是贏家、是冠軍,你對他們有信心。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因別人對他們有信心,而締造出豐功偉業,或留名青史,或帶來新發現,或創造出新發明,或寫出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或唱出天籟樂章,或成為他人的啟蒙者,或讓世界變得更為美好。 許多偉人之所以能扭轉不可能,化危機為轉機,並克服重重困難與危險,往往得助於別人對他們的信心與信念。假使他們未曾受到激勵,很可能仍是個無名小卒,但因著這股信心與信念的力量,他們得以超越自我。 在這些偉人中,許多人起初並不被看好,或完全遭到否定。許多偉大的老師、科學家和發明家曾被認為是智能不足的孩子。有些知名運動員曾因被告知他們不夠健康、太瘦弱或肢體殘障,不夠資格參加第一回合的比賽。有些才華洋溢的作家與演說家,在他們剛開始時連話都無法表達好。還有些舉世聞名的舞蹈家、歌手與演員,他們對於第一次試鏡時,因「缺乏天份」而慘遭淘汰仍記憶猶新。 許多人失敗了,並錯誤連連。許多人曾表現出無限潛能,但卻一再地受挫,然而直到最後,他們因著別人對他們的信心,重新燃起堅持不懈的力量,終於締造成功。 Courtesy of Activated (活躍人生) magazine and www.anchor.tfionline.com
--保羅華特 我們四周的孩童教導我們信心 免於評分的自由。我的孩提時代是在美國肯薩斯的農莊長大,那時我最喜歡爸爸定期替我量身高。他用一根樹枝做成的尺平行地放在我的頭頂,然後在舊衣櫥上做個記號,再用這把尺去量從地板到記號之處的高度。我為了趕上哥哥的高度,總是盡量挺直脊椎骨;但這樣做令我無法滿足於自己的高度。於是每到下一回量身高的時候,我總是用力地拉直脊椎,甚至比上回更努力,因為我想總該比上次長高些啊!所以每當量身高時,我的心情從來不曾放鬆過。 事實上,偶而量身高是種樂趣。但最近我突然想到,若要站在那兒幾小時,甚至是幾天、幾年或一輩子,那真是很累的一件事!我突然頓悟,這豈不是我過往五十四年的寫照! 小孩子就生活在這種自由之中--不必與別人比較或矯揉做作。我們裏面也有某種欲望,想得回這種自由。正是因為成人們已失去這種心境,心理學家梅克.韋德默 (Max Wertheimer) 因此將成人定義為「變了質的孩子」。 雖然孩子都有豪放自然和不做作的特質,可是並不能持久,就像我一樣,當他們長大點,就會開始拿哥哥姊姊或是朋友做比較。 一個大學生很熱切地談起他妹妹: 我妹妹才七歲,最近她邀我陪她沿街向鄰居兜售女童軍甜餅乾。令我大為驚異的是,她認識街上的每一戶人家,而我甚至連隔壁是何許人都不知道!孩子可以毫不拘束地走上前去和陌生人打交道,但大人常會害怕別人會怎麼想,所以,他們終其一生都不認識街尾的人家。如果他們不是這樣的話,一定是因為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如果大人能夠和孩子一樣友善而坦誠就好了。 有一位實習老師就曾從這種接受中得到啟示,他說: 在我首次的觀摩教學中,我在教室中逗留了一個小時,有一位男孩跑過來抱著我,對我說:「我愛你!」他真的知道說什麼和做什麼能使人感到愉快! 孩子不會批判你,你是什麼樣子他們都喜歡,教會他們去批評的是成人。 重獲信任 下面是關於一個孩子幫助他父親對「信任」定義的故事: 我們找了將近一個鐘頭,都快急瘋了!不論誰知道有個四歲的孩子在山上迷路了,都會驚嚇莫名!自從我們山上的小屋完工後,這是我們第二次來這兒,所以對週遭的環境並不熟悉,我們的兒子也一樣。我們夢想的隱遁之處,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場惡夢!雖然他突然失蹤,但最後我們終於找到他了!一陣狂喜過後,我問他:「我嚇得要命,難道你不害怕嗎?」他回答:「我不怎麼害怕,因為我知道你們一定在找我。」 ![]() --約翰捷協寫 我會做一個較專注的聆聽者 我們大多數做父母親的人都會發覺,聆聽是件難事。我們肩負許多負擔,忙著該做的事。做了一整天的工作和決策,回到家已是疲累不堪。我們只想撇開事務,或是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中,因此,沒有多少時間可去聆聽。孩子的談話似乎是如此瑣碎而不重要。 如果我的孩子回到童年的話,我會把報紙放下來,聽他想對我說的話。我還會控制不讓那不耐煩的字句打斷他的談話。像這樣的時刻是表現愛意的最好時機。 有天晚上,一個小男孩設法使他父親看他手指上的擦傷,他不斷地嘗試引起父親的注意力,終於,這位父親放下報紙,不耐煩地說:「我也沒有辦法呀!對不對?」他的小兒子回答說:「不對!你原可以說聲『唉呀!』的。」 在聆聽時,我會多注意小孩子問的問題。據估計,一個孩子到十五歲左右時,平均共問了五十萬個問題。這對父母來說是個多麼大的特權--可有五十萬個機會來和他們分享生命的意義何在。 如果我有機會可重新來過,我會多用我的「第三隻耳朵」來聆聽。我會努力探尋我的小孩在問問題或敘述事情時的感受。當他問我:「爸爸,你今晚又要出去嗎?」現在我會知道,他是在說:「我想和你在一起!」 有回我站在一位父親的旁邊,他的小男孩不停地在叫他。他看見我注意到他兒子的呼叫,而且也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回答,於是他對我說:「只是小孩子在叫罷了!」但我在想,不久之後,當做父親的叫他兒子時,他兒子也會說:「只是老頭子在叫罷了!」 現在我深信,在孩子很小時去聆聽他的煩惱,等到他成為青少年時,他仍會對父母吐露心聲,這二者有著極重要的關係。同時,我深信那些在孩子很小時就花時間去體會其心聲及感受的父母親,在他們孩子長大後還能夠了解他們。 我會努力成為更誠實的人 如果我要重新開始我的家庭,我會更誠實。我這樣說,自己也覺得奇怪,因為我一向鼓勵誠實,我也自認為是個誠實的人,我不會保留不屬自己的一點小錢,也不會故意說謊。 然而,從親身經歷中我體會到,身為父母親的卻在身体力行著另一種的不誠實方式。也就是,裝出完美的形象,或是暗示自己當小孩時的行徑是無可訾議的。 有位父親坦承說,他一直不明膫自己有多不誠實,直到他學到了教訓。他四年級的兒子拼字的分數一直很低,儘管對他有多少的責備和加強輔導,他兒子的分數似乎毫無起色。有一天這少年告訴他的老師:「我爸爸在學校讀書時,拼字全部是甲等。」老師問他:「你怎麼知道?是他告訴你的嗎?」這男孩回答:「不是,但是從他責備我的樣子,我就知道了。」 這位父親說:「藉著責備我兒子的方式,我傳達了一個不真實的訊息。事實上,拼字也曾給了我很大的難題。後來我告訴我兒子這個事實,瞬間,我在他眼中看到了希望之光。從那刻起,他的成績大有進步。藉著我傳達我全得甲等的這個印象,我給了他挫敗感。但藉著坦白承認自己的經歷,我給了他希望,如果他爸爸做到了,他也可以做得到。」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將從前一切失敗全盤說出,有些父母甚至侃侃而談過去的荒唐行徑和錯事,當然,這有害無益。但坦白對孩子承認,並不只有他一人遭遇到這種難題,因為我也曾面臨這相同的事,這樣做給他希望,並幫助他去面對生命中的難題。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他的父親本該是他所佩服的人,而這個人也曾面臨同樣的戰鬥掙扎,這使他重新得力,並把勝利感灌輸到他的心靈之中。 只要是父母親粉飾完美形象,不願承認錯誤,孩子就必會生活在註定失敗和能力不足的世界中。現在我知道,適應力良好又快樂的孩子並非來自凡事皆完美或是錯誤最少的家庭,而是來自父母犯了不少錯誤,但卻夠誠實、夠坦白、夠有愛心來承認過錯的家庭。 Photo courtesy of Stuart Miles/freedigitalphotos.net ![]() 我請我的四個孩子說出對父母作為的建議與評語,有那些覺得是有效的,那些是無效的。 1. 不予說明的否決:孩子們認為我們最大的缺點,便是太常在否決時沒有加以說明理由,只是說:「因為我這麼說,所以你就這麼做。」如果我們有機會重來一次,一定要盡量改變作法。 2. 外出次數太少:孩子們對於全家一同外出的次數太少感到失望,他們特別提到喜歡全家一同多去郊遊、觀賞球賽(例如棒球、足球……)或露營等。 3. 處罰不夠:孩子們沒有做好一些我們規定他們做的家事時,我們常常並沒有處罰他們的錯誤。 4. 太少職責:孩子們全都認為,如果他們在家庭方面擔當更多的責任,會有更多成長機會,也更能為未來生命有更充足的準備。 我們正確的作為:我們很高興的是,孩子認為我們正確作為的項目,遠遠超過他們認為我們的不佳作為。 1. 教導絕對的對錯價值觀:比如說,如果孩子們不想和某個打電話或來訪的客人說話,我們絕對不會替他們扯謊說不在等等。 2. 不用不當的語言:孩子都覺得我們不允許他們用,自己也不用,諸如笨、蠢、討厭、惡心的字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們也從沒聽過我們說出咒詛人或淫穢的字眼。 3. 教孩子禮貌應對:教導孩子對長輩(包括對父母)要有禮貌的回應,如「是的,先生」、「是的,女士」,並且常說「請」和「謝謝」。這對他們都很有幫助。 4. 堅持個人的責任:二女兒辛蒂特別感激我們,能使得她總是對做家課和守時有責任感,及在大一結束時,可自己抉擇主修方向。 5. 花時間傾聽:大女兒舒珊特別感謝我們總願花時間,在她想談話或需要談話的時候,與她聊聊。 6. 沒有偏袒:孩子們都喜歡我們對待每個孩子一律平等,沒有任何偏袒。這是他們列單上其中一個首要項目。 7. 公開流露愛與情感:孩子們同感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我們夫妻彼此所公開流露的愛與情感,讓他們覺得父母互愛互重而帶來安全與舒適之感。 實際而言,在一切我們做得對的作為中,我們那對孩子完整而無條件的愛,才是至為重要的。在這個地球上,愛的的確是最大的力量,使人向善,及培養出積極樂觀的孩子! Image courtesy of Stuart Miles/freedigitalphotos.net
摘自「華盛頓先生」一書 作者:利斯布朗 在高二那年有一天, 我走進一間教室去等我的朋友。當我進到教室時,一位名叫華盛頓先生的老師突然出現,並且叫我到黑板上寫東西,去計算一個問題。我告訴他我不能這麼做。他說:「為什麼?」 我說:「因為我不是你其中的一個學生。」 他說:「沒有關係,你可以試試看啊!」 我說:「我還是不能這麼做!」 他說:「為什麼?」 我終於停了一下,因為我覺得很難為情。我說:「因為我是屬於特殊教育班的學生。」 他從他的桌子後面走過來然後看著我說:「永遠再不要這麼說。別人對你的看法不一定要成為事實。」 對我來說,那個時刻有如釋放我脫離某種枷鎖。從某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很丟臉,因為其他的學生都在笑我。他們都知道我在受特殊教育。但在另一方面來說,我覺得是一種解脫,因為他開始使我了解到,我不需要生活在他人對我的看法之世界裡。 自此之後,華盛頓先生成為我的良師。在這以前,我在學校曾留級二次。五年級時我被視為智力不足反應遲鈍,被留級到四年級,然後國二時又留級一次。所以這位華盛頓先生,戲劇性的改變了我的生命。 我常說他以德國哲學家歌德的意識來看事情,他說:「以一個人原來的樣子來看他,他只會變得更糟糕。但是以預期他可以做到的眼光來看他,他便可成為他應該成為的人。」 華盛頓先生相信「對一個人期望不高,那人也就不會完成任何事情。」他總是讓學生感覺他對我們的期望很高,於是我們便都更加努力,所有的學生都很努力向上,盡力嘗試去達到他對我們的期望。 有一天,當我還是高二的時候,我聽到他對那些即將畢業的高三學生們演講。他對他們說:「你們都有偉大的一面存在,你們在某方面都很特別。如果你們其中一人只是能夠以較遠大的眼光來看你那個真正的自己,看看以你的特別之處能為這個地球有所貢獻,然後這個世界的歷史就將不再是一樣了。你可以使你的父母親感到驕傲,使你的學校感到驕傲,使你的社區感到驕傲。你可以改變上千萬人的生命。」他當初是在對高三學生們說話,可是那些話就好像是在針對我而說的一樣。 我記得他們曾給他熱烈的掌聲。散會之後,我到停車場找到他,並對他說:「華盛頓先生,你記得我嗎?當你在對高三學生說話時,我也在禮堂裡。」 他說:「你在那裡做什麼?你是個高二學生。」 我說:「我知道,但是我聽到你演講的聲音,你的演講詞中所說的話就像是也針對我而說的一樣,先生。你說他們都有偉大的一面存在。我當時也在那禮堂裡,我也有那偉大的一面嗎,老師?」 他說:「是的,布朗先生。」 「但事實上我的英文、數學和歷史都不及格,我還需要去上暑期補習課程。你又怎麼說呢,老師?我的學習能力比一般的學生還慢、還差。我不像我哥哥姊姊那麼聰明,他們都會去邁阿密大學讀書。 」 「沒有關係。那只是表示你必須更加努力。你的成績並不代表你是什麼人或者你生命上的成就。」 「我想要為我媽媽買一棟房子。」 「很有可能,布朗先生。你可以做得到的。」然後他轉身就要離開。 「華盛頓先生?」 「還有什麼事嗎?」 「喔,我會成為那個人的,老師。請你記得我,記得我的名字。有一天你會聽到我的。我要讓你感到驕傲。我會成為那個人的,老師。」 學校的功課對我而言是一種掙扎。我之所以會升級,是因為我不是一個壞孩子。我是一個有趣的好孩子,我使別人發笑。我有禮貌,又對人尊敬。所以老師們就讓我升級,然而這麼做對我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幫助。但是華盛頓先生對我有所要求,他要我對我的功課負責。他使我相信我可以應付得來,我可以做得到。 在我高三那年,雖然我當時是在受特殊教育,但是他成為我的指導老師。通常特殊教育班的學生不會上演講課和戲劇課,但是學校給我特別的待遇,讓我和他在一起學習。校長注意到我與華盛頓先生之間所產生的那種深厚關係,以及他在我生命中的影響,因為我開始在課業上有進步。而後來,在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選為模範生。我本來很想要和戲劇班的同學一起去旅行,而你必須是一位模範生才能出鎮旅遊。所以那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蹟! 華盛頓先生重新塑造了我對自己的看法。他幫助我以較遠大的眼光來看自己,超越我心智狀況和背景環境的限制。 幾年後,電視播出我所製作的五項節目。當邁阿密的一個教育電視頻道播出我所製作的「你是值得的…」(You Deserve)節目時,我請一些朋友打電話告訴華盛頓先生。我那時坐在電話旁等候,他從底特律市打電話過來。他說:「我可以和布朗先生說話嗎?」 「請問你是誰?」 「你知道我是誰。」 「喔,華盛頓先生,是你。」 「你就是那個人,不是嗎?」 「是的,老師,我就是。」 Image courtesy of Stuart Miles/www.freedigitalphotos.net
齊格勒著
從管教中獲得安全感:這種過度嬌寵的行為帶來的可悲現象之一就是,當父母任由孩子為所欲為地「撒野」,在孩子心中會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其他每個人也都應該同樣地放任他。這是既不合理又不實際的。 管教與秩序是宇宙自然定律的一部份,孩子若沒有在他們的小天地(家庭)裡受到愛的管教,將來就會受到外面大世界冷酷無情的管教。 何謂管教?:事實上,不管你有沒有管教你的孩子,你都會教給他一套特別的價值觀。實際上,如果你沒有對孩子施以愛心和公平的管教,你可以確定這個社會遲早會管教你的孩子,但是不總會具有愛心和公平。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一九八O年蓋洛普意見調查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即將畢業的高三學生,都希望父母和老師能愛他們足夠、而對他們有更多的要求與管教。或許這些年輕孩子直覺地感到,他們所要進入的實際世界(在那裡薪水就是成績單),很需要一些在學校裡所學不到的知識、信心和管教。他們知道,勝利者不是在溫室裡培育出來。 孩子想要、需要和要求被管教:我喜歡這個說法:「沒有人能為所欲為而會成就大事的。」小人會為所欲為,君子則順服能使人成器的法則。 給父母的一些實際建議:蔣老師走進小比利的房間,看到他在大拇指上纏上繃帶。 「怎麼啦?」蔣老師問小比利。 「我給槌子槌到了。」 「可是我沒聽到你哭呀!」 「我以為你不在嘛!」 這個小笑話在生活中是千真萬確的。要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父母和祖父母有時候必須故意不理會孩子。我很確定地說,幾乎每個父母都可以觀察到,如果孩子一摔倒,爸爸媽媽就一個劍步衝上前抱起他,施予無限同情,不停安撫,那麼就建立起一套模式了:以後每次不管發生什麼事,這孩子都一定會放聲大哭,爸爸媽媽便只好過來抱起這個淚人兒。這樣就培養出一個太過分長久依賴父母的人了。 請別誤會,如果你的孩子摔倒或真的受傷,當然他需要得到你的注意。 及早開始教導:要及早開始教導孩子各樣事務,當然除了有危險的東西之外,比如怎麼用刀、推剪草機及各種危險的工具。至於掃地、倒垃圾、整理床舖等,都很合適讓孩子學。 坦白說,如果你自己做這些事情的話會更容易,你可以省下許多勸說、教導的時間和努力,而能做得又快又好。問題是四歲的孩子還不瞭解他的能力範圍,在那個階段,他會以為他什麼事都做得來,都想試試,如果你把他推到一邊說:「別弄了,爸爸媽媽來做。」那麼,你便傳給了他一項訊息。 這項訊息是:「你做得不好,爸爸媽媽才做得好。」這樣持續幾年後,他將認為你樣樣都做得比他好。結果,孩子不但「讓」你去做每一件事,而且還會頑固地拒絕幫你做任何家事,要不然就是拖拖拉拉地做,使你不得不下結論說,畢竟是你自己去做要方便些。當然,你也就是把一個毫無準備、也不願處理任何困難或不悅之事的孩子,送進這個現實的世界去。 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要及早要求他們、教導他們做簡單的家事,他們會逐漸地一步步接受更多的責任,自然地進步,直到有一天他們真的許多事都做得比父母好,那就是你管教得到代價的快樂日子了。 在列舉「影響我一生的人」時,幾乎人人都會提到至少一位老師。他們都是什麼樣的老師呢?就是那種利用自己的才能去幫助發展學生的才能,不僅努力塑造學生的思想,還塑造學生心靈的老師。我就有這樣一位老師,我們學生都親切地叫她瑪莉娜阿姨。 她為人明智穩重,比大部分其他老師及照顧我們的人更嚴格,在是非問題上毫不含糊。一開始,孩子們對此牢騷滿腹。但很快,我們開始信任她,因為我們感覺得到,她很關心我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跟她在一起我們有安全感,因為她為我們定下明確的規矩。 設立和貫徹規矩的同時,她對我們顯示出同等的信心、愛及適當的幽默感。她的教學不侷限於課程表和課本而已,她還帶我們郊遊和去公園玩。她並運用自己的藝術才能,來激發我們對美術和工藝的興趣。 她很懂得怎樣讓我們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很特殊,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在其他人面前稱讚我們,並常常讓我們也可聽到這些稱讚。我曾聽到她對另一個老師稱讚我多麼會拼字,我當時的自豪之情,至今仍記憶猶新。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被人忽視,確實讓人感到滿足。 瑪莉娜阿姨的照顧和愛並未止於給我們上課的那段日子。在我們搬到台灣後很久,她還寫信和寄卡片給我。十年過去了,我還保留了幾張。最近,當我重讀其中的一封信時,她對一個八歲大孩子所表現的關心和愛讓我感到驚嘆:「昨天當我正在用多年來我照顧過和教過的孩子的照片,來準備『我生命中的孩子』相片紀念冊時,我看到了你的照片。它讓我想起我是多麼地愛你,我親愛的小朋友。」 在我九歲生日那年,她給我的信這樣寫道:「祝你有個快樂的生日。我禱告,你不但有美好又特別的一天,而且這新的一年會是你生命中奇妙的一年,經歷無限美好驚喜,又充滿了愛。我很高興能認識你!」 2005年6月9日,在與癌症搏鬥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瑪莉娜阿姨過世到天堂去了。我知道,曾有許多人因她的愛而得以成長得更好,我不過是其中受益人之一。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1.) 父母必須停止對孩子重複說他們在學校裡的成就。有人打趣說,經由時間,父母在學校的成績進步了許多。事實上,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正是他們自己當學生時從未達成的。
2.) 父母必須教孩子,也常提醒他們,除非他自己願意,否則是沒有人可以使他們感到自卑的,而他們也不應讓他人使他們感到自卑。 3.) 由於你的個性也受到別人對你的看法而影響,所以要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層面中教導孩子學會溝通及與人交往是極為重要的事。因此,我強烈地敦促你要幫助孩子,對生命培養出熱忱的態度。你可以用各種不同方法來教導他們。 比如說,介紹孩子認識別人的時候,要教他們有禮貌而且熱忱地說:「很高興認識你。」並且能叫出對方的名字。 4.) 完成任何事都有助於改進自我形象。儘可能地在家裡為孩子找些有明確起點與終點的工作或雜務,可以擬個達得到的工作計畫和時間表,來幫助孩工完成。 5.) 沒有人可能樣樣第一,很少有人又聰明、又健壯、又俊美,但是可以確信的是,孩子可以成為一個誠實、有禮貌、愉快、忠心、忠信、充滿熱忱和具有其他各項優點的孩子。 6.) 在我們教孩子的各樣技能當中,閱讀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之一。在生命的每一方面,閱讀是其教育之鑰。 7.) 想建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就要教他們禮儀。過去的廿年,許多父母都「太忙」而找不出時間教孩子紀律、一般禮節和簡單的餐桌禮儀。父母忽略孩子這方面的生活教育,真是一項嚴重的錯誤。 而令人驚訝的是,有相當多的父母不懂基本的餐桌禮儀。他們在滿嘴食物時談話,拿叉子像舉根棒球棒,一次把肉塊切完,不知何種食物應用何種器具,攪拌糖之後把湯匙留在茶或咖啡裡,將手伸過桌面,嘴裡咬著牙籤離開餐廳等等。加果父母不懂或沒有耐心教孩子良好的餐桌禮儀,我建議你鼓勵孩子選修家事課,來學習那些技巧與社交風度。 8.) 建立健全自我形象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製造出積極而充滿愛的環境。當然,我是指在家裡有的態度。 9.) 另外一項建立自我形象的好方法,是在一天的開始時在鏡子裡注視自己的眼睛,決心把這一天過得最好,然後便照樣進行。晚上就寢以前,你就可以在鏡子裡注視著自己的眼睛,誠實地說:「今天我已盡了力。」沒有一件事會比知道自己盡了力更讓自己覺得舒服的。 有關建立自我形象的結語:我可以肯定地說,當你孩子在九歲到十五歲之間,他很可能比一生其他時期更易迷失於不道德或吸毒的行為中。 這個時期,孩子迫切地需要你擁抱他們、親吻他們,告訴他們你有多愛他們、需要他們。他們真的非常需要你這樣做。有趣的是,雖然孩子在這時期非常需要你,但和你在一起,卻又可能顯得很拘束不安。這是父母與子女疏遠的原因之一,而這疏遠正是一個訊號,這時你要以愛和瞭解去接近他們,但不要施予過多的壓力。 齊格勒著
需要無條件的愛:諸如嘲笑、虐待及挑剔過錯等等,都極具毀壞性。從一個角度看來,這些做法都似乎出於一種挑剔、有害而負面的態度。但是我個人來到一個地步覺得,歸究破壞成人及小孩的自我形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父母無條件的愛。這種父母無條件的愛,是讓孩子學習自我接納的必要條件。我經過親自作相當詳盡的研究,及我們不同工作人員藉著在我們學校的「我能夠」方案和我們的「天生贏家」講習會中所認識的幾千個人而作的研究,而作出這個結論。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就是這句話字面的意思--不帶任何先決條件地愛一個人,你愛他是因著他是這個人,而不是因著他做了什麼。很可惜,許多父母愛一個孩子,是因著孩子會清理房間、成績很棒、按時返家,是「乖孩子」。簡言之,其愛是有條件的,那是說,一個孩子經常感到他不值得被愛,甚至不值得被父母所愛。在愛與表現相連結的情況下,孩子會認為如果表現不佳,就表示不配得到父母親的愛了。若是孩子覺得父母愛的,只是他們的好行為、好表現,而不是愛他們,那麼,潛在的問題便開始了。 若孩子不感覺自己值得父母愛時,會認為自己就是不值得愛的,因此他也用不著愛自己。邏輯地說,如果他不愛自己,覺得自己不好的話,又有誰會愛他呢?這使一個人覺得幾乎沒有價值、一無所是。這種對自我形象的打擊,亦即認為「自己什麼也不行」的感覺,會把人摧毀掉。 因每個人都不同而慶幸:不用說,你不該對每一個小孩,都用同樣的教法和期望;不過,每個孩子都能被培養成積極樂觀的孩子,對我們的社會有貢獻。記住不管孩子的心智、體格、外貌有何不同,他們的自我形象主要來自父母對他們真正的感覺。 請記得,父母,一般說來多才多藝的孩子比較容易有自信,以及為朋友接受;比較沒有天份的孩子容易沒有自信。對這種孩子,父母應該多發現並鼓勵他們的優點,付出特別的愛心、同情、智慧。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April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