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並不是表達愛和贏得你青少年的信賴之唯一方式。方式還有許多,比如說設法引起他們的注意,用眼神來傳達你對他們的愛。不要用指責與傷心的眼神來看他們,以此來探知他們是否內疚或犯了錯;而是要用充滿愛、了解和鼓勵的眼神來看他們。並且讓他們從你講話的音調來聽出你愛他們、了解他們。實際上,重點不在於你跟他們有多少溝通,而是在於你到底有沒有真的與他們溝通。努力每天透過一個眼神、一個觸摸、一句鼓勵的話與他們溝通。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打造下去,結果你們的關係一定會有所成長!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和支持。這個年紀的孩子常常沒有安全感,就像在怒海中飄盪、尋找燈塔一般。作指引他們的亮光吧! 他們能夠信賴你 你在指導和糾正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時,有時必須訂定一些規則,並堅定的執行;但是隨著他們的成長,你對他們生活的直接影響將會減少。你的角色將從父母轉變為朋友,不是那種「一切都可行」的朋友,而是那種因為愛他們而對他們誠實的朋友;是他們可以依賴,願伸出援手而不加批判的朋友;他們可以依靠,而不需迴避、設法掩飾自己。 幫助他們知道,他們的確可以信賴你。盡量在所有小事上忠誠,以加強他們對你的信心,相信你到最後必會成為他們所期望的那種父母。如果你曾犯過錯,發過脾氣,曾對他們太過分,把他們嚇跑,或把他們逼進自己的小世界裏,那麼你就應該向他們道歉。向他們解釋你想要改變,做個不同的人。 假如你謙卑自己,表現出你自知有弱點,並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幫助,那麼即使孩子們表面上不表現出來,但他們也會看得出你是真心的,你信任他們,願意把你生命中脆弱之處告訴他們,這會鼓勵他們許多。他們確實需要你的幫助,也渴望你的幫助,但他們想以他們覺得合適的時間、條件和方式來得到幫助。當然,當你知道他們遇到麻煩時,你的確需要介入。你可以直接去找他們,解釋一下你對情況的看法。 其他的溝通方式 當你努力與青少年孩子溝通,但他(或她)沒有回應的話,那有可能只是因為他(或她)無法與你面對面地交談。尤其是如果你無法好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氣或情感,他們更會害怕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假如真是這樣,你可以鼓勵他寫便條給你,或把他的想法錄在錄音帶上或口授錄音機上讓你聽。這種方式可以讓你「聽」到他的想法,而不必直接面對你可能有的反應。你會有時間去思考,他也會有時間去思考,你們兩人可以在情緒比較平靜時再討論溝通。假如你喜歡,也可以用便條的方式回答他。 引導而不侵犯 年輕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沒有把握,因此,他們有時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生命園地」不受侵犯。他們雖不能確定哪些是雜草,哪些是好苗,但能確定的是,他們不想讓你踏入他們的生活中,拔出你所認為的雜草,他們希望自己來做決定。他們或許願意讓你指引,但通常不希望你老是入侵他們的生活中。 愛,無視沈默 作父母的,不應該因孩子的沈默而氣餒。要繼續專注努力與你的青少年孩子溝通。以其他方式表示出你對他們的愛──一個擁抱、一個親吻、觸摸或輕輕拍一下,和一個充滿溫馨的表情。讓他們知道你隨時都在他們身邊,關心他們,一切都沒事,你在聆聽,你在留心看顧他們。所有這些都會讓他們擁有更多安全感,即使他們表面上不承認,或沒有這樣的反應也好。有時,他們只是不想向你顯示出太多的弱點,因為他們知道,那將會使你想積極負起父母之責,結果會使他們又回到作小孩子的角色。 珍惜共處的時光 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你的青少年正在成長,他們或許很快就會離開家自力更生了。因此,你們在一起的時光是非常珍貴的,應該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好讓你們回首和珍藏。不要在小事上爭執,它們並不重要。對某些事情,即使你認為非常重要、一定要加以爭辯,但請不要這麼做!先努力去愛他們,即使正處在風暴中,仍向他們表示出你的關愛。愛永不失敗!你或許非常生氣,但他們也很可能很擔憂和困惑。 爭辯沒有用!期望會落空,發號施令會失效,但愛永不失敗。要努力平息你的怒氣。不要太拘泥於你的行事方式,也不要太輕易就做出他們可預料到的那種負面消極的反應,讓他們最能預期得到的是你對他們的愛。假如他們確信你愛他們,這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良好基礎。保持開放、平易近人,隨時給他們能夠與你溝通的機會。 退後點!給他們呼吸的空間! 透過改變你自己,來給你的青少年一個驚喜,就是改變你的生活、態度以及你對事情的看法。以各種不同而有趣的改變來給他們驚喜。年輕人想要以父母為傲,他們想要覺得自己的父母很酷。然而,他們更希望能在你身上得到溫暖、支持和了解,希望你能隨時都在他們身邊,為他們禱告,支持他們,不是像一條使人窒息的毛毯,而是像一把保護他們的傘。 假如你是那種喜歡控制一切的父母,那種會把他們手中的鉛筆奪過來,並告訴他們你會怎麼做的父母的話,那麼你就一定要學習放棄這種直接管理他們生活的欲望。退後點!給他們呼吸的空間。他們曉得你相信什麼,從他們出生到現在,你已經告訴他們得夠多了。現在你若提高聲量、朝他們大吼、強迫他們,或嚴厲、挑剔批評、負面地對待他們,或在言談中總是預期最壞的事會發生,這會是最壞的做法,也會得到最壞的後果。他們可能就會對你聽而不聞,甚至對你置之不理。 他們的生命是神聖而應受尊敬的,並不屬於你,而是屬於他們。總有一天你必須往後退,讓他們支配自己的生命。讓他們划動自己的船。讓他們學習如何駕駛自己的生命之車。但在他們學習之際,你要在他們有需要時幫助、鼓勵他們。不要太快就從他們手中奪過方向盤,你現在想這麼做已是太遲了。他們在成長,不管你喜歡與否,他們都將會獨立自主。退出主宰的角色的確很難,但你必須這樣做。不過,也不要變得那麼極端,變得那麼被動,完全與他們脫節,以致他們會以為你根本不關心他們。往後退,變成一個朋友、支持者、啦啦隊隊長、熱情的擁護者、愛慕者,一個對他們有信心的人,一個即使他們沒達到自己的或你的期望時,仍無條件地愛著他們的人。 表達積極的期望 很不幸地,年輕人所做的常常正好是你負面方面的期望。因此最好還是收起你的失望,努力表現出積極的期望比較好。積極的期望會促使他們朝好的方面努力,即使他們做錯了,他們會知錯而改,因為他們不想讓你失望,或對他們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如果他們感受到你的猜疑、譴責和臆測的話,他們或許就真的會那樣做了。(簡單地說,如果有人預期你會使壞的話,你便很容易去使壞;但如果有人相信你,預期你會做好,你也就會很容易去做好。) 把錯誤當作墊腳石 每個人都會犯錯。作父母的自知也會犯錯,就無法期望會造就出聖人來。要讓孩子們知道你也會犯錯,你也需要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年輕人會犯許多錯誤,他們也會為此而感到沮喪,因此不要雪上加霜,讓他們覺得更難受。盡力幫他們振作起來,為能夠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學到這麼有價值的功課而高興。從每一件事情中去找出好的一面,並幫助他們尋找到好的一面。如果你在每件事情上都去看好的一面,包括他們在內,那麼,他們也會從你的身上看到許多好的一面。 讓他們去划自己的生命之船,而你則在吶喊加油 盡力幫助和鼓勵你的青少年去鍛鍊他們的長處,但不要給他們太大的壓力。你或許希望他們能接受某種的教育或特別的訓練,或許你希望他們能夠得到你所失去的。但遲早你必須放棄這些念頭,去看看他們想要做什麼,以及能夠做到什麼。施加壓力會被看作無視他們的願望和權利。你的想法或許最適合他們,正是他們最具天賦的那一方面;不過,他們想要覺得是自己去選擇要發展哪一方面的天賦的,這麼做會給他們一份內在的快樂,並是他們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自己不改變,要改變你的青少年就很難了。在你們之間也許似乎有個不可能打破的隔閡。因為他們太瞭解自己的父母了,所以會嚴加防範,免受父母的管教。但是當你以一個朋友身份出現時,他們就不會那麼封閉了。假如你能以愛他們、關心他們,把他們當作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小孩子的態度來看待他們的話,這就是他們一直想要的。這種尊重、賞識、支持與了解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這些因素使得他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更有安全感。 Text excerpted from "Parenteening", by Derek and Michelle Brookes; © Aurora Productions. Photo by Swanky/Flickr.com
0 Comments
齊格勒
現在就應開始教育:許多教育家說,向幼童教授拼音,對孩子的發育非常重要。一旦孩子懂得拼音,便能自由閱讀,甚至包括讀大學書籍。 約瑟蘇喜迪認為孩子還在母體內,就要對孩子說話。他強調懷孕的母親必須住在平和安靜的環境裡,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完全的信任感。「唯有孩子對父母產生了完全的信賴,」他說:「才有可能接受教導。你必須以愛心和溫柔來教孩子,但是也唯有在孩子有學習意願時才教得了。」 「孩子最初的五、六年是一種『不費力的學習』時期,」蘇喜迪先生說,並強調父母和孩子盡可能花時間共處的重要性:「當他們發問時,不要拖延回答或置之不理。」 泰勒博土也同意蘇喜迪夫婦教養孩子的方法,並且認為自幼栽培孩子的語彙技巧是很必要的。「父母和老師都該讓孩子們回應,不要只是對他們說話而已!」她說:「如果忙,也不要把孩子打發走,說:『待會兒再告訴我。』」 學習規矩的時期:在「成長的記」(Signs of the Times)一書中(一九八四年四月出版),作者約翰杜斯(John Drescher)指出,孩子的成長包括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學習規矩的時期,從一歲到七歲。 這個時期,孩子必須知道家長對他的期望。孩子若不需要遵守明確的規則,就會變得蠻橫難管,他會感到不快樂、沒有安全感和覺得不被愛。甚而,他會胡作非為,有時候是用最吵鬧的方法,來找出他的自由和被管束的界限到底在那裡。 你要自幼開始管教孩子,否則就一生都沒有辦法約束他。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幼小時,有適當的管教,以後在管教上就會較為輕鬆,因為孩子已經學會了自制。如果孩子幼小時缺乏管教,不但長大時容易迷失,也很容易對任何形式的管教,都予以抗拒。指示與命令最適合在幼年時就施用。限制不要多,重要的是要有愛心,管教態度要始終如一。 模仿時期:孩童第二個時期是模仿時期,在八歲到十二歲之間。這個時期就如約翰波爾蓋所言:「這個時期如果父母一方面給孩子好的言教,一方面給壞的身教,就好像一手拿食物、一手拿毒藥餵孩子一樣。」對孩子來說,模範角色是這幾年中最重要的。有規矩是重要的,但是模範是激發他們向善的最佳事物。 那是「孩子有樣學樣」的時期,或如家母在我們成家時曾多次告訴我們的一樣:「兒子,你的孩子會對你所做的事比你所說的話更為留意。」 因此現在非常重要的,就是父母不可不表現他們期望孩子去表現、或不做他們期望孩子去做的事。始終如一的生活模範,與你對孩子的言教配合,是在鼓勵孩子做好上最有價值、而難能可貴的事。因此,在這個時期教導和指引孩子的大人,應是些值得孩子模仿的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啟發時期:再接下來就是啟發時期,孩子十三歲以上。十幾歲的孩子會受某些偉大的思想所啟發,他必須要有一些他崇拜的英雄。如果你不提供他一些英雄的話,他會自己去尋找崇拜的英雄。如果他沒有受到正確的英雄類型所啟發,他就會受到錯誤的英雄類型所影響。如果他們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在靈性上就會穩定很多,而且培養出許多好個性。他們必須要有短程目標和長程目標。當然,規則與限制仍然很重要,但是到了這個時期,青少年必須要有自制力,這樣管教才有效,因為父母不可能隨時在他們身邊。他們必須依靠過去所有的經驗來做事。 早期發展他們的想像力:有關孩子對什麼事物真的有興趣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在聖誕節的時候,當孩子們從禮物盒子中把玩具拿出來以後,他們經常結果只是玩那個盒子、而不是玩具。他們用盒子來設計出多種事物。有那個男孩不曾堆過他的堡壘?那個女孩子不曾設計過她的洋娃娃屋子?就是運用各種盒子、棍棒、枕頭、舊毛巾、舊毛毯或父母的東西,便夠樂此不疲了。 幽默感有助--試試看!:為了保持樂觀,增加培養積極樂觀孩子的機會,我們必須有幽默感,來克服常會遭遇到的問題、障礙和沮喪。 幽默感,可以是很好的打氣方法。也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幽默是我們生活中很棒的教學啟發工具。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一九八四年八月「家庭關懷」作)顯示,幽默感可以幫助學生有較好的成績:四組在修心理學的學生被給予選擇,去參加嚴肅的講課或幽默的講課。上課之後立即測驗時,發覺四組學生成績都差不多;但是過了六週後,聽幽默講課的學生在測驗上顯示出最佳的記憶。 我要運用朋友貝傑利和貝若爾兩夫婦所告訴我的例子,他們住在南加州的查勒斯頓市。幾年前,他們在美麗的女兒貝絲身上經歷一件有趣的事情。貝絲有許多優點:熱情主動、仁慈有禮、可靠、可愛、活潑外向而有愛心。她從一早起床到入睡,都是一副開心愉快的模樣。 幾年前,傑利和若爾送一份聖誕禮物給貝絲,是一個叫醒人的定時收音機。那時他們沒有注意到,他們竟把收音機定時在一個專放搖滾音樂的電臺。每天早晨貝絲醒來的時侯,先聽到的是五分鐘有關昨天和昨天晚上的新聞報導,然後電臺開始播放搖滾音樂。 貝絲就開始慢慢、不明顯地改變了。在兩三個月後,她的脾氣愈來愈暴躁,常對各種事情生氣。她再也不那麼愛笑了,反而老是抱怨,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富愛心,那樣有溫情了,她簡直是變了另一個人似的。 若爾和傑利注意到了女兒的改變,經過一番仔細推敲,終於追溯到問題可能是出在聖誕禮物上。解決方法很簡單,他們就是進貝絲房裡取走了音樂鐘。(當然,貝絲很生氣,但是肯負責、有愛心的父母,一定會為孩子、為家庭作最恰當的抉擇。)此後,每個早晨,夫妻當中一人會走進女兒房間,先抱抱女兒,再喚醒她,愉快地歡迎她面對新的一天。顯然,你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尾了,過了幾個星期,貝絲又回復成一個愉快、熱情、富愛心的小女孩了。只要你改變灌輸進孩子腦子裡的資訊,他們的行為也自然被改變了。 - 如何在一個負面的世界裡,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四)
齊格勒 有些人特別負面:我們社會中許多人,對進取心和積極的思想大概最為誤解。數年前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百分之八十獲得工作錄用機會以及工作表現優良者,是由於他們的態度。因此結論甚明,想為孩子預備未來道路的父母,應該教孩子怎樣養成一種得勝的生活態度。進取心與積極思想不是可以隨意開關、或在生活的特殊狀況裡才拿出來用的東西,乃是一種思考行動的方式,可以為你及你的家人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好處。 積極思想與負面思想有什麼效果:積極思想並不會使你事事成功,但會使你把每事都做得比負面思想好些。 進取心的定義:「進取心」這個題目很耐人尋味,但也很容易被誤解。進取的定義,是「激發人行動,提供一股激勵之心或一個動機。」 我在與人談話時,若談到進取心為何,常會遇到這樣的質疑:「齊格勒先生,有人說他們參加過有關進取心的課程後,初時會充滿熱忱,但是才過一星期,他們就回復到沒上課以前的樣子了。換句話說,進取心是無法長久維持的。你以為如何?」 我便如此回答:「當然進取心是無法長久維持的。但是,洗澡不也是這樣嗎?那是一種例行的習慣。」吃東西也無法長久維持你不覺饑餓,你必須每天定時的吃。 朋友們,繼續加油吧!要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你必須明白你需要定期輸入激勵你的思想,才能為自己和孩子提供持久的進取心。如果你定期輸入積極的思想,那麼你自然可以對每日生活挑戰,尋找出積極的對策,加以應用。比如說,孩子放學回家時,要以積極的態度迎接他們。不要問:「今天過得怎麼樣?」,或是「今天學校裡發生些什麼事?」何不改變語氣這樣問:「今天學校裡有什麼好玩的事?」「學到什麼喜歡的功課?」「今天遇見什麼喜歡的朋友?有沒有跟喜歡的朋友一同遊戲?」「老師說了什麼讓你開心的話?」「有沒有為誰做些好事?」(這種處事方法,對於夫妻下班回家時,增進夫妻關係和改善態度,也有很棒的效果。) 之後,當你和孩子安靜相處時,你可以請孩子把那天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情敘述出來。 為加薪而努力:態度在我們的家庭、學校、工作中有重要的影響。我還年輕時,在密西西比州雅儒城一間雜貨店裡工作,認識一個在對街雜貨店工作的年輕男孩。在當時經濟蕭條的年代裡,大多數的商店因為經濟關係,所以存貨有限。當他們一旦添置了基本的貨品以後,他們就會設法預算下星期會賣掉什麼貨品,而只訂這些貨品而已。當然,這樣做常會發生缺貨的現象,這時,他們只好向別家商店調貨。 對街商店的男孩是該店的「跑腿」,就像我是我們店裡的「跑腿」一樣。這個男孩名叫史考特,我記得他曾經在無數次緊急狀況下,衝進我們的前門,並且一面對我的店主喊:「安德森先生,要借六罐蕃茄!」安德森先生總是回答:「好啊,去拿吧,你知道東西在那裡。」史考特便會衝到存貨架那兒,抓他要借的貨品,很快地擺在櫃檯,在借條上寫下他的名字和貨品名稱,然後很快跑回他的店去。 有一天生意不太忙時,我問安德森先生:「為什麼史考特總是到那兒都用跑的?」他回答說:「史考特在努力得到加薪,而他將會得償所願。」我又問:「你怎麼知道他會很快得到加薪?」安德森先生說:「如果史考特的老闆不給他加薪,我自己也要給他加薪!」 永久受雇之道:我相信,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教孩子要盡力而為,那麼他們可能便不會老是要更換職業,除非他們所服務的公司結束經營了。我深信如果一個人早些上工,遲些收工,以熱忱的微笑盡最大的努力,就會讓公司覺得不可缺乏。我相信當我們學新事物,承擔額外的責任時,我們遲早會受到上司注意的。 這是項普遍性的原則,我們做的事比份內工作還多,至終會得到更大的報償。我們一承擔了新責任,就像艘帆船升起了帆一樣,帆船升起愈多帆,就開得愈遠愈快。在生命中,如果我們想走得遠走得快,我們就要多揚帆,或對工作盡上更多力量。 我們都有問題
一個負面的世界看來是怎樣的呢?如果我避免不談世界上的問題,讓你認為這些只是小問題的話,我便是太敷衍了。它們並非小問題。我認為合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便是要小心認清問題,然後積極地盡力解決。 第一個問題就是消極的對話和消極的用語。比如說,有的父母一面送孩子上學,一面叮嚀:「可不要被車子撞倒!」或是,一個體重過重的人一邊坐下來吃一邊說:「我就算只喝開水也會胖!」 通常,一般人如果很晚睡,而第二天又必須早起的話,總會來句:「我明天一定累得半死!」常常我們面對困難的工作,就會說:「我辦不到!」如果工作量多的話,我們就說:「我會永遠做不完的。」我們不是很消極嗎? 是的,我們的確是生活在一個負面的世界裡,有時候所必須克服的障礙看來是那麼難以對付。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謂的障礙所在。 「個人推銷術」(Personal Selling Power)一書的編者葛文納(Gerhard Gschwandtner)指出,有一個聰明的哲學家曾經論及,飛鷹要飛得快又輕鬆,唯一要克服的就是空氣的問題。然而如果抽走了空氣,驕傲的鷹再也無法飛起,只會立時摔落地面。造成飛行阻力的因素,也正是飛行的必要因素。又例如一艘有勁的船隻,其主要克服的障礙,是水與嫘旋推進器的抗力;但是若不是這股抗力,船隻也無法前進。同樣地,人生中的障礙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一個沒有任何障礙與困難的人生,會把人所有潛能的發揮,都減至零。障礙能喚醒我們,引發出我們的能力。盡力發揮能給我們新的能力,因此從困難中能產生新的力量,從障礙中能發出潛力,從失望中能得以成長。 要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我們必須明白,有些事我們是不能為孩子做的。雖然我們想保護他們不受任何傷害,但是我們無法為他們移開這個世界所給予他們的負面影響。我們無法使他們完全與罪惡隔離。當他們扭傷了膝蓋、割傷了指頭、擦破了拇趾、生了病,或經歷各種各樣事情時,我們都沒有辦法代替他們疼痛。 當孩子遭到困難與傷痛,我們所要作的是讓他們知道,我們了解,我們就在他們身旁愛他們和支持他們。 齊格勒著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之所以選擇抱有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並非出於盲目或非理性的,而是我相信,一切生命的創造中心,都是積極樂觀並且充滿希望的。因此我對孩子真正抱有樂觀的態度,因為孩子是我們未來唯一的希望,就如我們--他們的父母,是他們現在以及最近之未來的唯一希望一樣。不幸的是,太多父母都還沒意識到,持有樂觀的人生觀,乃是我們必須作的選擇之結果。我們對人生所選擇的基本態度,會影響我們孩子的人生態度。我深信要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唯一的方法是自己先當個積極樂觀的父母。 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是簡單、但不容易做到的事 在本書中,我反覆提到兩個原則,因為它們十分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實行這兩個原則的話,就能簡化我們整個教育兒女和當父毋的過程。 第一個原則是:你所接受的思想,將會決定你的為人和成就。你可以藉著改變你所接納的思想,因而改變你的為人和成就。正如電腦一樣,如果你改變輸入的資訊,其輸出就改啦!換句話說,你的思想影響你的表現。 第二個原則是:生存並不是容易的,事實上,它是很艱難的。不論你是位主婦或是位老闆,不論你在生命中做任何職業,你都會體會到這個事實。父母和子女想當成功的人,首先得在這個艱難的世界求生存,而這便需要學習自律才可能達成。 我發覺,做父母的如果對自己嚴格些,生命對於你就會容易些;這也是父母要早期訓練孩子自律的原因。不加以管束就等於製造一場災難,因為一旦孩子進入社會,他很快會發現,愛他的父母所沒有給他的管教、會被那沒有愛心的社會反撲其身。培養自律是痛苦的體驗,但是其結果卻大為值得。 大多數大人在一生中,都曾看見小孩快樂的享受他們的玩樂時間,而有時有一會兒,他們也希望自己再次是個小孩。小孩子看來那麼平靜,那麼快樂,一點憂慮也沒有。孩子很容易就會笑,真的喜歡自己在做的事,他們因最簡單的事而感到興奮不已。他們通常幾乎只擔憂一點點,而那些擔憂大約只持續幾分鐘或一小時而已。他們保持快樂和專心做事的時間,比你多很多。 孩子為何看起來那麼平靜呢?顯而易見地,他們要作的工作比較少,但那不是根本原因。他們內心與思想那麼平靜的原因,不是因他們沒有什麼工作要做,最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那麼懼怕將來。 孩子年紀越小,就越不那麼懼怕將來。當孩子長大時,他們就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和壓力,不久,他們就會擔心他們的成績,然後會開始照鏡子,並且想知道他們長大後的長相。他們快成年時,擔心未來的憂慮開始增加,有時會多過生活裡令人興奮的小事。在他們了解以前,他們就成了需負起所有責任的成人。 不幸的是,對未來的懼怕、擔心,成了一個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情形也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因工作責任比較重,因此就會比較擔心;有些人因個性之故而比較會懼怕;有些人則因過去的負面經驗而懼怕擔心;但最後,每個人都會有擔心的時刻。你們全都必須定期面對恐懼與擔心,不管是你的工作、孩子、健康或工作等。 顯而易見地,你無法完全像個小孩子一樣,以致於你沒有任何責任要負或工作要完成,但你仍可從小孩生活在現在、享受生命裡簡單的事物等例子中學習。 以下是一些範例,說明生活中一些經常遭人忽略的單純喜悅:
好了,現在好好深呼吸一下。再一次。現在,坐幾分鐘和想想快樂的事。忘記你的麻煩。忘記你的將來。忘記你的日子,好好感激生命裡的好東西。覺得很舒服,不是嗎?若你還沒那種感覺,當你更像一個孩子,養成習慣享受生命裡的單純事物之時,你就會有這種感覺。 ![]() 娜塔莉亞•娜莎羅娃 教養孩子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也沒有捷徑可走。在不同的年齡和階段,孩子們所經歷 跌宕起伏的情緒,會為父母帶來巨大的挑戰。在教導我的孩子處理負面的情緒時,我發現以下幾種方法頗有幫助。 在孩子年幼時,就鼓勵他們正面的性格特質,例如仁愛、感恩、誠實和無私,這會幫助他們在日後面對負面的情況時做好準備。 閱讀或觀賞能鼓勵孩子們懷有積極態度及尋找解決辦法的經典作品——如《快樂小天使》(Pollyanna)和《海蒂》(Heidi)之類的影片,以快樂、難忘的方式灌輸孩子這些重要的生活教育課題。 平時就跟孩子做好朋友。這樣,當問題出現時,就更容易與他們溝通,一起來討論和尋求解決辦法。 讓年齡大的孩子明白,讓負面情緒支配他們,對他們毫無效益。對他們講道理、並多鼓勵他們,適當時不妨再加上一點幽默感。 當我注意到孩子們出現負面的情緒時,我會首先自問,這是不是因為他們在反映我的所作所為?如果是的話,我們就從這個角度著手,一起討論,並同意共同努力來克服它。譬如說,我通常會容易緊張,以及被它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所影響,但透過解釋與說明,幫助我們避免會導致問題的情形發生。他們現在都知道,當他們晚上睡覺的時間太晚,或不收拾自己的房間時,會觸發我的負面反應,所以在這種關鍵時刻,他們就會給予更多配合。 在孩子們因遇到問題挫折而有負面情緒時,我和先生試著不要當下立刻提供解決方法,而是幫助他們分析問題,讓他們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與他們玩一些解決問題的遊戲,也很有幫助。 大多數負面情形,都有其正面的一面。當孩子們因某件事而灰心或變得負面時,盡量把他們的想法引導到積極的方向。再次要強調的是,他們若能自己得到這些結論,往往會比你為他們提供答案更為有效。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Dec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