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妮 她的朋友和家人都不能理解她這樣做的理由,而且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還想勸她不要做這樣的傻事。他們反對的原因是合理的。畢竟,梅已經四十多歲了。自從她女兒搬出去後她就獨自生活。梅還欠了一筆債。然而,她卻要去養育一個由她前夫和另一個女人生下來的孩子。 梅很早就結了婚,然後在二十多歲時就離了婚。甚至在這一切事發生以前,她就已經在獨自養育自己的第一個小孩了。因為她的前夫吸毒,他待在監獄裡的時間,和被放出來的時間差不多。 二十多年過去了,他突然憑空冒出來向她求助。他與另外一個女人生下一個小孩,他請梅在他再度入獄前,把這個小孩送去育幼院。小潔琳已經被她的母親拋棄了,現在看來她的童年註定要在育幼院裡度過了。 然而梅卻把她留下,並在過去五年養育她。這麼做並不容易。梅必須辛苦工作來應付開支,而且潔琳又很難照顧。但梅完全沒有被此阻擋她決定要做的事。 「人們總是在告訴我潔琳是個多麼大的負擔,她不值得我犧牲這麼多去照顧她。但是卻沒有人問過我的感受,或真的聆聽我為什麼這樣做。」 「自從我上次婚姻失敗以後,我覺得我已失去活下去的理由,我想我再也不會擁有一個正常的家庭了。但當我第一眼看見潔琳的微笑,並感覺到她的小手抓住我的手指時,我知道有一個人將會愛我和需要我。潔琳不是個負擔,她是我的愛和快樂之源泉。」 就在這時,潔琳走過來抱住梅的脖子,在她的臉頰上親吻。「我愛你,媽媽。你是世上最棒的媽媽!」梅如一個驕傲的母親一般,臉上散發出異樣的光彩。 我領悟到梅說的話了,她是對的。儘管他人對她的判斷錯誤,她沒有讓生活的不幸與苦難,把自己拖入自憐的漩渦裡;她選擇專注於奉獻出自己仍有的一切。因為她這麼做,她重獲那曾遠離她去的快樂。 Article courtesy of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magazine. Used with permission. Photo by Wilson Carrol via Flickr.
0 Comments
海明威在他的短篇故事《世界之都》裡,描寫一對住在西班牙的父子。經過一連串事件後,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異常緊張。兒子選擇離家而去,而父親則心急如焚地尋找他。遍尋不著之際,父親在馬德里日報上刊登尋人啟事。兒子名叫帕克,這在西班牙是個很常用的名字。尋人啟事上寫著︰「親愛的帕克,爸爸明天在馬德里日報社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愛你。」 海明威接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驚人的景象。隔天中午,報社門口來了八百多個等待寬恕的「帕克」們。 這讓我想起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寬恕的力量》(Grace Card),這部電影敘述一位早年喪失長子的父親(麥克),在愧疚心的煎熬下,無法去愛他的次子及妻子。心中充滿怨恨的他,從此對黑人存有偏見,因為撞死他兒子的人是個黑人。這種情形導致他的家庭和事業都不順利,結果兒子變成問題青少年,妻子與他之間的關係冷漠,整個情況似乎毫無出路可言。 與此同時,與他共事、年資較淺的一位黑人警員(身兼牧師之職)卻得到升遷。他心中憤恨之情,可想而知,兩人之間的關係也達到危機狀態。一次他與次子之間產生激烈衝突之後,次子離家出走,結果竟在一次偷竊犯案時遭父親槍擊。次子身受重傷,需立即施行換腎手術,否則無法活下去。在此時,這位父親幾近崩潰,他的同事時時陪伴安慰他。最後他終於請求他的同事禱告,就在兩人一起禱告之時,他的整個人改變了。不但如此,麥克的同事後來甚至捐腎給他的次子,全家人從此互相諒解和好。 然後,有一天,那位撞死麥克大兒子的嫌犯來到麥克的面前,請求他原諒,原本充滿仇恨的麥克,竟然掏出口袋中的仁慈卡給他。仁慈卡(Grace Card)上寫著:「我承諾我會每天為你禱告。我已寬恕了你,並請你寬恕我。我會是你永遠的朋友。」 奇妙的寬恕之力量,帶來了生命與愛的奇蹟;使停滯的生命,再度開始流暢;並使心門敞開,再次讓愛開始流動!寬恕就是這麼偉大而有力量! Text © TFI. Photo courtesy of Chad Horwedel via Flickr.
德雷莎·李克樂 當我還是個青少年時,我自以為無所不知。我缺乏安全感,卻滿腦子觀點,而且還是相當偏激的觀點!回想當年,我對父母深感愧疚。我敢說,我不是個容易教養的孩子,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我不喜歡我的父母比我有些朋友的父母嚴格,於是我就像很多青少年一樣,故意與他們保持距離。我確信我的父母不了解我,而我是對的,他們的確不了解我!他們的其他孩子,沒有一個像我這樣。我會質疑每件事,很難遵守規矩。然而,儘管我外表很強硬,內心深處卻希望能找到一個真正了解我的人。 有一天,在一個聚會上,我發現自己竟是唯一的青少年。當大人們三五成群地交談時,我就獨自到一個角落坐下來觀看,直到一個名叫裘伊的女士走過來跟我攀談。後來,我終於敞開心,把自己所有的煩惱都告訴了她。我暗想,她可能會給我一頓說教,可是,她只是聽我訴說而已。這讓我可感覺到她真的關心我。她絲毫沒有看低我的態度,或企圖改變我的看法;她只是在盡力了解我。 那次談話開始了我們七年之久、同甘共苦的友誼,直到裘伊去世。我們花時間一起散步,有時寫短簡給彼此,講些當面難以表達的事。即使後來她搬到一個遙遠的城市去,我們仍透過電話和信件保持聯繫。在那七年裡,有很長一段時間裘伊病得很重,甚至隨時都可能會過世了,但我從未聽她說過一句怨言。她總是那麼開朗,對人滿懷熱情。 裘伊教導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可以做我自己。同時,她也教導我要設法了解他人的內心,不要光看外表。有時甚至不去看他們說什麼,而只是接受他們,向他們表現出無條件的愛。雖然我們全都似乎千差萬別,但我們的內心都一樣,都需要被愛、了解和接納。當有人看到我們的需要,並滿足它時,我們就會像花朵一樣綻放。 Courtesy of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你可以製造一些情形,使自己與孩子們更為親近,例如,陪他們到喜歡去的地方,做一些他們喜歡做的事等。 或許有些事,他們不願和你一起做,因為他們怕會被朋友嘲笑。在這種情況下,有時你可以只當他們和他們的朋友的私人司機,載他們到不同地方去。這樣的話,你至少還可以和他們在一起。或許他們在某個晚上可以邀請一大堆朋友到家裏來,或在家裏過夜,那樣,你仍是與他們在一起。 尋找一些可以使你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辦法。這可能意味著雙方都要作些改變。但是只要你去努力,我就可以把你們連結的辦法告訴你。你們可以透過從事一項共同活動使你們聯繫在一起,例如一起做木工、縫紉或烹調,一起照顧小寵物、花園。 假如為人父母者能多知道一點孩子們的事,那麼和年輕一代的溝通問題就不會太複雜了。我發現,想知道青少年在做些什麼,其中一個辦法,就是為他們開車。要保持沈默,出發幾分鐘之後,你就會被遺忘,他們的談話也就開始了。你好像已不存在,有如一個自動駕駛儀。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侵犯隱私權,不過它確實很有效。──來自一位青少年的母親的建議。 探索傾聽的藝術 聽孩子們傾訴是幫助他們的一種主要方式。要學會真正去傾聽。當你問過「今天在學校好不好?」之後,要停下來,聽他說這一天內發生的事。當他們把問題告訴你之後,也不一定非得評論一番才行。與其隨意給個評論,倒不如花點時間去思考一下,或者禱告一下,以便尋找解決的辦法。最主要的乃是做一個好聽眾,有傾聽的耳朵,並給予愛、鼓勵和支持。 有人問一些青少年:「你們怎麼會知道父母不在聽你們說話的呢?」他們提出了以下的一些答案:「他們不看著我。」「我說話的時候,他們在讀報紙。」「他們仍一直在吸地板或煮飯,還說:『說啊!我在聽。』」 人們又問:「你們怎麼知道他們在聽你們說話呢?」大部分孩子都回答:「假如我在說話的時候,他們停下手中的事,就證明他們在聽。」 一位父親的心得 下面這一段,是一位父親發現了如何與他的青少年溝通的秘訣: 過去的幾個月裏,我們和兒子之間的關係有了突破。這其中的秘訣就是運動。每天花大約一小時時間一起踢足球,這項活動幫他渡過了生命中的一段艱難時期。提姆十四歲,是個精力旺盛的男孩子,他也惹過不少麻煩。 看到從前那麼乖的孩子變得似乎很糟糕時,我和妻子都感到震驚,並意識到需要趕快採取行動才行。我們決定與孩子們多花些個別的時間。我特別注意提姆,而妻子則花更多的時間和十七歲的女兒在一起。 提姆比較容易以攻擊性的競爭表現,來發洩他的怒氣和受挫感。他很輸不起,因此他很難相處。在其他方面他也靠不住,一些家庭雜務也都是做得有頭無尾的。我們一直在督促著他。一開始,我們好像根本就不可能改變他。對於我和我的妻子來說,他已經關上了他的心門。我們迫切地想找到打開他心門的鑰匙,和一些小小的共同點,以便開始建立美好的關係。 提姆似乎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踢足球,但他並沒有參加足球隊。因為他很難與人相處,因此對於他是否應該多踢些足球,我也感到很矛盾。最後,懷著能和他更親近的希望,我決定進入他的生活,每天和他一起踢足球。通過這種小小的溝通和積極的參與,讓我驚奇的是,提姆很快的改變了,並敞開了心靈。不久,其他人也都說,提姆變了很多,他變得外向、容易溝通、自信、風趣和易於相處。(坦誠地說,我整個人也覺得更健康快樂了。到戶外參加一些活躍的運動,不僅耗盡青少年多餘的精力,它同時也為作父母的解除挫折感。)照原來那樣,他最後只會變成一個終日看電視的人,或一個孤僻的電腦迷,或和別人打架,或想想下次該做點什麼頑皮事的人。毫無疑問地,這改變了提姆的人生方向。 Image courtesy of coolinsights via Flickr. Text excerpted from "Parenteening", by Derek and Michelle Brooks. © Aurora Productions.
羅瑪麗 每年十二月,我會要求我的兩個孩子托比和凱絲,現年一個七歲、一個九歲,去看一下他們的玩具和衣服,並把他們穿不下或不再用的東西挑出來。然後,我會再檢查一下,拿出那些不能再用的,並在某些情況下運用我的否決權,把剩下那些最好的東西裝箱,送給有需要的人。這麼做除了灌輸孩子給予的精神,我還發現,這也是清理過多物品的一種有效做法,善加利用他們曾「小心用過」、但已不需要或不想要的物品。 去年聖誕節,我的兩個孩子似乎都更注重聖誕假日物質方面的東西——只是關心他們希望得到的禮物,卻不怎麼想要給予。我想知道原因到底在那裡,還有他們是否察覺到自己態度的改變。 他們當然知道聖誕節是在慶祝耶穌的生日,但僅此而已。 「在第一個聖誕節,上帝給我們的,只是祂不想要的東西嗎?」 「不是,」托比沈思地回答說:「祂把祂最好的給了我們——祂最特別珍愛的寶貝。」 「這就是真正的聖誕節精神,」我解釋說:「把我們最好的送給別人,就像上帝把祂最好的送給我們一樣。」 孩子們想了一會兒,然後決定把他們最心愛的一些玩具送給別人,而不只是那些他們玩膩了的玩具。托比挑了一些他最喜歡的火柴盒汽車,凱斯則決定把她其中一個洋娃娃送給別人。我們把這些東西和我們原先已準備要捐獻的其餘東西一起裝箱,然後我就帶著孩子去把這些東西送了出去。 身為父母,灌輸孩子正確的價值理念,是我最大的職責之一,而教導他們先人後己,佔其中很大的一部分。犧牲性的給予不應只是一年做一次,但聖誕節的確是一個教導他們這麼做的大好機會。 羅瑪麗在東南亞從事親子家庭生命教練的工作。 Articl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ctivated! magazine. Used with permission. Photo by Stuart Miles / Freedigitalphotos.net
1982年,一個善良的行為令作家伯納德?黑爾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那時,他是一名學生,住在倫敦北部。他講述這一故事,是要激勵年輕人去面對自己亂七八糟的生活。 天剛黑的時候,警察來到我的學生屋,要作個短暫的訪問,但我沒開門,我以為他們是要把我趕走。我已經幾個月沒交房租了。 然而過後,我轉念一想:我媽最近身體不太好,假如是她出事了,怎麼辦? 學生屋裡沒電話,那時手機還沒有發明出來,所以,我要找公用電話亭。 我打電話到位於利茲的家中,發現媽媽已經住進醫院,可能熬不過今晚了。『回來,兒子,』我爸爸說。 我趕到火車站,發現已經錯過了最後一趟火車。有一趟去彼的伯勒的火車,但我仍會錯過從彼的伯勒去利茲的火車,我會晚20分鍾。 但我仍買了票,上了火車。我是個窮學生,沒錢做出租車回家,但是我兜裡有一把螺絲刀和一串萬能鑰匙。 我急著要回家,心裡早盤算好了,或者在彼的伯勒偷一輛車,或者搭便車,或者偷一些錢,怎麼都行。從爸爸的口氣中,我聽得出,我媽是熬不過當晚了,所以,無論怎樣我都要趕到家。 『驗票,請,』我正茫然地盯著黑沈沈的窗外,聽到有人說。我摸出票,遞給了乘務員。他在上面蓋了章之後,就站在那裡看著我。我一直在哭,看上去肯定一團糟。 『你沒事吧?』他問。 『我當然沒事,』我說。『我怎麼會有事?而且我有沒有事,又關你屁事?』 『你看上去很不高興,』他說,『我能幫得上嗎?』『你可以走開,別多管閑事,』我說。『那就算你幫了一個大忙。』我根本沒心思說話。 他個頭並不大,也肯定已經讀懂了我身體語言和聲音中的危險信號,然而,他仍在我對面坐了下來,繼續跟我搭訕。 『如果有什麼困難,我可以幫助你。這是我的工作。』 我身材高大,又正值年輕力壯,所以,我頭腦中閃過一個念頭:用武力把他趕走,但不知為什麼又覺得似乎不合適。他並沒有做什麼錯事。而我只是一下子承受了那麼多的悲痛:拒絕、憤怒、內疚、怨恨,等等,就是沒有容忍。我像是一口情緒翻滾的鍋,而他卻把自己放在了我的火頭上。 我唯一想到能把他擺脫掉的方法,就是把真相告訴他。 『瞧,我媽住院了,她不會挺過今晚,到了彼的伯勒,我會趕不上去利茲的火車,我不知道怎樣回家。 今晚,要是到就到了,要不,我就再也見不到我媽了,我心裡很煩,我很不想說話,如果你不來煩我,我會很高興。可以嗎?』 『好的,』他說,最後站起身來。『很抱歉聽到這些,孩子。我不再煩你了。願你能及時趕到家。』然後,他就回去了。我繼續望著窗外的黑暗。十分鍾過後,他又回到了我的桌子旁。哦,天哪,我想,他又來了。這一次,我一定要把他從火車上推下去。 他碰了一下我的胳膊。『聽著,我們到了彼的伯勒以後,你馬上跑去第一站臺。去利茲的火車會停在那裡。』 我驚愕地看著他,沒聽明白。『再說一遍,』我傻傻地說,『你剛纔說什麼?火車晚點了,還是怎麼啦?』 『沒,沒晚點,』他警覺地說,似乎很關心火車是否晚點似地。『不是,我剛用無線電與彼的伯勒聯系了一下。他們會讓火車等你。你上了火車,它纔走。』 『別人會抱怨太晚了,但是這一次,別去管它了。你一定要趕到家,這纔是最重要的。祝你好運,上帝祝福你。』 然後,他又沿著車廂走了。『驗票了,還有沒驗票的嗎?』 我突然覺得,自己真是天大的渾球,於是,我立刻追了上去。我要把錢夾裡的所有錢都給他,包括我的螺絲刀,鑰匙,但是我知道他會受到冒犯。 我追上他,抓住了他的胳膊。『哦,呃,我只是想……』我突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我,呃……』『沒什麼,』他說。『沒關系。』他臉上露出熱心的微笑,眼睛裡閃爍著真誠的憐憫。他真是個好人,絲毫不求回報。 『我希望我能某種方式感謝你,』我說,『我非常感激你做的這些。』 『沒什麼,』他再次說。『如果你覺得需要感謝我,下一次,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時,就去幫助他們。那就是對我的極大回報。』 『告訴他們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你,很快,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了。』 凌晨,我媽去世的時候,我就坐在她的身邊。即使現在,每次想到我媽,我就不能不想到那天深夜開往彼的伯勒的火車上的那位善良乘務員,直到今天為止,我都不會容忍一句有關英國火車的壞話。 遇到那位善良的乘務員,把我從一個自私、潛在的暴力享樂主義者變成了一個體面的人,不過,這中間也用了不少時間。 『從那以後,我曾回報過他一千次,』我對與我共事的年輕人說,『而且,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我死。你們什麼也不欠我的。什麼都不欠。』 『如果你們認為欠我什麼,我會把那位善良的乘務員給我的建議也送給你們。讓它延續下去。』 Story and image courtesy of BBC News.
初為父母時,他們深情地望著自己的孩子,並發誓永不傷害他,也不令他失望。作父母的為什麼會對孩子嘮叨不休,小看孩子,並變得不耐煩呢? 過分熟悉常常是導致這一切的罪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和親近的人越來越熟悉,接著便不再像我們應該的那樣去珍惜和善待他們了。日常生活的坎坷開始對我們的關係造成損傷,我們從前所珍視的那種充滿光彩而嶄新的關係也開始日漸褪色。由於逐漸變得親密,彼此的缺點和弱點開始顯露出來,日常事務成了刻板的事情,我們一度視為珍寶的福分開始變成越來越沉重的擔子。 聽起來很熟悉,是不是?那麼現在就輪到扭轉這一趨勢的時候了。這樣做需要有意識的努力,而且可能並不容易,尤其是假如這一問題已存在有些日子了;不過,這是可以解決的。數算你的福分吧。要使任何失去光澤的關係重現光采,最快捷有效的辦法就是擦亮你自己的這一半。不斷努力去成為你最初要成為的人,而對方則幾乎不需要任何直接提示,就會自然而然地做出相應的改變。 * 每個孩子都具有良好的素質。找出別人的特別之處,並真誠地加以讚揚,不要吝嗇。假如你不能一下子發現,就應該往更深處去看。 愈是難以在別人身上找到特別之處,但找到時,這對你們雙方就愈是鼓勵和可貴。你若能發現絲絲縷縷的礦脈,只要你以讚美來讓你的愛之光燭照其上,它就會一直把你帶到主礦脈上。那孩子將向你敞開心門,你也將在他身上發現許許多多的優點。——夏儂•雪萊 (Shannon Sheyler) * 一個人的稱讚,可以產生極大的效應。——杉姆爾•詹森 (Samuel Johnson) * 激勵家、治療學家和兒童心理學家發現:讚美會使我們繼續進步。這一點,上帝早已知道,而且事實上,這也是祂給予人類的一個基本創造。當我們曉得自己使別人高興時,我們會進一步努力使別人高興。當我們聽到別人告訴我們做得不錯時,我們就會想做得更好。——夏農•雪萊 * 讚美之於孩子們,猶如水之於花。用讚美去澆灌吧,然後看著他們長大。---—夏農•雪萊 *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乃是確信我們被人所愛——因自身而被愛,或者更準確地說,儘管有缺點仍被愛。——雨果 (Victor Hugo) * 愛他人、不嫌棄他人,乃是對他人最高的讚揚。——夏農•雪萊 摘自 《愛的方方面面》, © Aurora Productions. 照片由 David Castillo Domenici, www.freedigitalphotos.net
鄔南西 從教導和幫助照顧幼小孩子的經驗裡,我學習到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我能從他們那裡學到很多功課呢!我喜歡我的教導過程條理分明、秩序井然,講究方法。但是最近,我了解到教導學齡前兒童方面,是他們在教導我呢。 當然,教學大綱和目標是絕對有幫助的,但保持靈活、有彈性也似乎是十分重要的。我要花時間真正聆聽孩子們、觀察了解他們的需要,學習如何能最有效地教導他們。當事情似乎沒有進展時,我要樂意改變計畫,或是改變活動,或是根據孩子們的需要,繼續去做某個能提供他們需求的事情。 經常那種臨時起意的點子,雖與我原先的計畫不同,結果反而最具鼓舞作用,且似乎最能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學習成為一種開心而有成就感的經驗吧! 我最近在教導三歲半的巧柔,學習英文字母認字發音的簡單課程。無論我認為我的教學計畫是多麼棒也好,她看來興趣缺缺!然而有一天,她主動開始抄寫我在一張紙上寫的一些英文字母。雖然她寫得並不完美,但我按照她寫的字母發音,並稱讚她。她變得非常興奮,以致她自己想要開始寫這些字母,並學習正確發音。她問我是否可以用她知道的字母去做一本小書。結果,我用她已學會寫的字母,拼成簡單的單字,編成幾本故事小冊子。她非常喜歡,且學習得很快。我若繼續以我的方式教她的話,她可能會變得厭煩或毫無進展。然而,讓她帶領,依照她有興趣的方向去做,雖與我原有的計畫不同,結果反而更有效! 另外一個幫助我很大的事情,就是對小朋友們唱歌,或是和他們一起唱歌!那真會產生神奇的效力!有時,一個學步的小孩不開心或感到疲倦,我們兩人都需要鼓勵啟發,於是我們便一起唱各種歌曲──從字母表歌到聖經歌曲或童謠等等,這麼做讓我們感到振奮鼓舞。還有在往公園的路上,或是在不同活動之間,這麼做也行!小孩子不會介意我們唱得如何,只要開心就好了! 另外一點,我仍在學習的就是鼓勵!有人說鼓勵一個孩子,比糾正他的錯誤更重要。我發現這是真實的,即使很多時候,這麼做好像違反我本來想要做的事。因為給予人鼓勵,比起馬上糾正人,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自律。 我發現微笑可以是一種極佳的鼓勵方式!當你微笑時,你在讓孩子知道,你真的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這麼做,不僅鼓勵他們,也鼓勵到自己;而你會發現你真的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呢! 最後一點,我發現與各個年齡層的年輕人,包括青少年在內,都有效!那就是讓他們感受到你和他們在一起時很開心。讓他們知道你喜歡與他們共處,表露出你真的關心他們。他們感受到你真心關愛他們,那麼當他們確實需要一點糾正時,會比較容易接受。 愛永不失敗!愛會激發愛!快樂會激發快樂!積極的心態是有感染力的,讓我們用愛、溫柔、仁慈和喜樂之心來教導孩子吧! Article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Photo courtesy of Kodomut/Flickr.com --羅斯坎培爾博士寫 依賴體罰為管教的主要方法,就犯了以為「管教等於處罰」的嚴重錯誤。管教是指訓練孩子走當行的路的意思,處罰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且越少越好。一個教養愈好的孩子,他就愈不會需要處罰。孩子對於管教反應的程度,主要看他覺得被愛和被接納的程度有多少。 充滿愛的管教 為了明白如何應付孩子的行為,我們必須瞭解所有的孩子不合理的想法。所有的孩子需要也盼望得到愛。他們知道他們需要愛,也知道他們盼望得到愛,然而他們使用來得到愛的方法不成熟、也不合理。 首先,讓我們去看看獲得愛的合理途徑。譬如說有一個人叫吉姆,愛上一個叫卡拉的女人。吉姆大概會如何贏得卡拉的愛呢?做不成熟的行為、只表現出他醜陋的一面、哭鬧、撅嘴、頂嘴和諸多要求嗎?當然不是。若吉姆成熟的話,他會表現最好的一面,他會將自己的優點表現出來,保持冷靜、愉快、樂於助人、仁慈和善體人意的心懷。當他不肯定卡拉也是否愛他時,他不會採取不成熟的行為來得到她的愛,反之,他會嘗試贏得卡拉的芳心。 但是朋友們,孩子不會採用這種方式,他主要是以行為來溝通。他會持續的問:「你愛我嗎?」我們回答這問題的方式,會影響許多事情: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態度、感覺、和同輩間的關係等等。孩子大部份的行為,是由他覺得被愛程度的深淺而定。 一個孩子不但不會以良好的行為來贏取我們的愛和情感,他的天性反而會驅使他持續的以行為來試驗我們的愛。如果一個孩子覺得不被愛,他的天性會驅使他藉著行為更熱切的問:「你愛我嗎?」當孩子迫切想得到愛時,他的行為也許就會變得更不合宜。 這個孩子需要什麼呢? 讓我舉個例說明︰去年夏天,我十六歲的女兒卡蕾去露營,我九歲的男孩在家裡就成了老大,而他也喜歡當老大。他表現的更成熟,並且擔負更多的責任,而我們相處得十分愉快。 問題就是,卡蕾終究是要回來的。她回來的那一天,大衛的行為就退步了。他突然變得抱怨、不滿、鬧彆扭、有點生氣、心情不佳和沉默。 怎麼搞的?為什麼大衛忽然有巨大的改變呢?身為父親的我要怎樣做呢?對大衛的行為加以責罰嗎?再把卡蕾送去露營嗎?告訴大衛他五歲的弟弟表現得比他好嗎?你要怎麼辦? 好了,讓我說明我怎麼做了和為什麼這樣做。當然,卡蕾回家後,再度成為家裡的老大,這對大衛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一件事,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那時他七歲)是難以承受的。他的行為反映出他在問的問題:「你們愛我嗎?現在卡蕾回家了,我不再是家中的老大,你們還愛我嗎?你們給我的愛比起給卡蕾的又如何呢?她比較重要嗎?她會奪去你們給我的愛嗎?」哦!這些情形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痛心的! 當時我若是處罰他,大衛會認為我怎樣回答他那「你愛我嗎?」的問題呢?我儘快將大衛帶到一個我們能獨處的地方,將他抱緊,花一點時間一起談話。偶爾,我用男孩子的方式告訴他我多麼愛他,我給他眼光和身體的接觸。當他的感情槽被充滿時,他的情緒也變回是快樂和外向起來了。我們一起獨處大概十五到二十分鐘,然後他就離開我去玩了。大衛快樂起來,他也表現良好。這個情形就是我們在上文所說的特別時光之一,我想他不會忘記那段我們在一起的寶貴時光,至少我不會。 當我們的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要自問︰「這個孩子需要什麼呢?」。父母往往這樣問:「我要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呢?」不幸的是,這個問題通常會導致父母先使用體罰。 接下去的步驟就是問自己:「孩子需要眼光的接觸嗎?他需要身體的接觸嗎?他需要集中的注意力嗎?」做父母的一定要確定,不良行為是否是由於這些需要所引起呢?我們必須先滿足孩子的這些需要。 身體有毛病嗎?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發生時,我們要自問的下一個問題是︰「他是否身體有毛病,引致他有這樣的行為?」孩子越小,他的行為就越受到身體的需要之影響。我的孩子是否飢餓?他是否疲倦或虛弱?他是否生病?他是否受涼或感冒?或是有其他的痛苦或不舒服? 那並不是表示,我們應該容許孩子有不良的行為,它是意謂著,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確定自己是在糾正不良行為的起因、及不良行為本身。 學習去寬恕 如果一個孩子對不好的行為真誠的感到自責,父母的處罰對孩子將會是最有害的,這種害處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若是孩子已經對不好的行為有悔意的話,那表示他仍然保持著良好的良心,而那正是你所想要的!那表示他已經從錯誤中學習到功課。一個孩子有良好健全的良心,是制止他再犯錯的最好事物。處罰(尤其是體罰)將會消除罪惡感和悔意,並且會增加孩子忘卻這些不舒服的感覺而再犯不良行為的可能性。 第二,在這種情形下處罰孩子,會使孩子產生憤怒的情緒。當孩子已經真誠的為他的行為而感到悔悟時,那表示他的良心正在責備他,他正在自我懲罰。如果你在他迫切的需要溫情的時候反而打他,他將會受到極深的傷害,而你也犯了一個錯誤。 我個人覺得,當孩子真心為他的行為感到悔恨,但我們仍然去處罰他時(特別是體罰),沒有比這事更會激起孩子的氣憤和怨恨。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必須學習去寬恕。 Photo copyright (c) 123RF Stock Photos 孩子們也許可被形容成一面鏡子。你若給他們愛,他們會用這份愛來回報你;若不給他們愛,他們就沒有愛來回報你。無條件的愛,被無條件的回報;有條件的愛,被有條件的回報。 湯姆和父母間的愛,可做為有條件式的關係的一個例子。當湯姆長大時,他渴望與雙親有親近、溫暖的關係。不幸他的父母認為除非湯姆表現真的傑出,使父母引以為榮,否則不給予讚美、溫暖和溫情,來這樣繼續激使他表現更好。他們對湯姆十分嚴格,他們覺得太多的讚美和溫情會寵壞他,並敗壞他向上的決心。當湯姆表現好時,他們就施予愛,除此外就吝於表示。這樣的方式,也許在湯姆小的時候很有用,但是當他長大時,他就開始覺得雙親並不是真正的愛他或珍視他本人,而只是關心他們自己的面子。 當湯姆成為青少年的時候,他對父母的愛強烈的反映父母所給予他的愛。他已經學會了如何付出有條件的愛。只有當父母使他快樂時,他才做出使雙親快樂的行為。當然,因為湯姆和他的父母都在玩這種遊戲,結果雙方都無法向對方表達愛,因為雙方都在等待對方做些事來討他喜歡。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感到越來越失望、慌亂和不知所措,結果產生沮喪、生氣和憤怒,驅使他的父母尋求幫助。 你會如何處理這種情況?有些人會指導湯姆的父母用他們做父母的權利,要求湯姆尊重和順服他們等;有些人會批評湯姆對父母的態度,並要求他敬重他們;有些人建議要嚴重的處罰湯姆。請你思索一下吧。 Image courtesy of Sura Nualpradid / FreeDigitalPhotos.net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Dec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