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舉「影響我一生的人」時,幾乎人人都會提到至少一位老師。他們都是什麼樣的老師呢?就是那種利用自己的才能去幫助發展學生的才能,不僅努力塑造學生的思想,還塑造學生心靈的老師。我就有這樣一位老師,我們學生都親切地叫她瑪莉娜阿姨。 她為人明智穩重,比大部分其他老師及照顧我們的人更嚴格,在是非問題上毫不含糊。一開始,孩子們對此牢騷滿腹。但很快,我們開始信任她,因為我們感覺得到,她很關心我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跟她在一起我們有安全感,因為她為我們定下明確的規矩。 設立和貫徹規矩的同時,她對我們顯示出同等的信心、愛及適當的幽默感。她的教學不侷限於課程表和課本而已,她還帶我們郊遊和去公園玩。她並運用自己的藝術才能,來激發我們對美術和工藝的興趣。 她很懂得怎樣讓我們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很特殊,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在其他人面前稱讚我們,並常常讓我們也可聽到這些稱讚。我曾聽到她對另一個老師稱讚我多麼會拼字,我當時的自豪之情,至今仍記憶猶新。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被人忽視,確實讓人感到滿足。 瑪莉娜阿姨的照顧和愛並未止於給我們上課的那段日子。在我們搬到台灣後很久,她還寫信和寄卡片給我。十年過去了,我還保留了幾張。最近,當我重讀其中的一封信時,她對一個八歲大孩子所表現的關心和愛讓我感到驚嘆:「昨天當我正在用多年來我照顧過和教過的孩子的照片,來準備『我生命中的孩子』相片紀念冊時,我看到了你的照片。它讓我想起我是多麼地愛你,我親愛的小朋友。」 在我九歲生日那年,她給我的信這樣寫道:「祝你有個快樂的生日。我禱告,你不但有美好又特別的一天,而且這新的一年會是你生命中奇妙的一年,經歷無限美好驚喜,又充滿了愛。我很高興能認識你!」 2005年6月9日,在與癌症搏鬥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瑪莉娜阿姨過世到天堂去了。我知道,曾有許多人因她的愛而得以成長得更好,我不過是其中受益人之一。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0 Comments
齊格勒著
管教的定義:「糾正、塑造人的訓練或經歷,使那人更有力量或完備。」 一個真正殘障的孩子:殘障孩子有各種型態。比如,佛萊迪就是個有嚴重殘障的孩子。我在多年前遇到他,那時我正在南卡羅來納州探訪他的家庭,向他們銷售一套烹飪用具。如果你只是初次見到他,你會對我認為他是個有嚴重殘障的孩子之說法大感懷疑。他是個早熟的九歲男孩,一頭金髮、藍眼珠,體格顯得比實際年齡大些,他爸爸說他是「天生的運動員」。他的學業成績優秀,在各方面顯示出是個聰明的學生。然而,他是我所見的嚴重殘障童之一,他在行為上有殘障。 佛萊迪很粗魯、輕率、自私、愛橫加使喚、不為人著想、慣常使性子來操縱脅迫家人。 然而,這並不是佛萊迪的錯,他只是照著被教導的方式去做罷了。他的父母寵他、愛他,說他們因為太愛他而無法拒絕他的任何要求,所以不管教他的任性、強求、粗野、自私、發脾氣和輕率。父母在孩子成長期間不對他們有所管教,就是迫使學校、社會對他們加以管教。多麼可悲呀!其實,佛萊迪和所有的孩子一樣,都是希望被愛、被管教的。 我相信,我們的天性常常想反對權威。在孩子生命的每個階段中,他們都會有些抗拒的行為。一個希望培養積極樂觀孩子的父母,必須明白孩子的抗拒和叛逆並不表示他們想贏,或想要你屈服於他們。他們只是在測試你罷了,所想得的保證是,你是既堅定又慈愛的。他們需要、也必須在一個界限內行事;而且有個具愛心的權威的人與之同行,能讓他們信心十足地得到前進的方向,邁向成功的人生。 1.) 父母必須停止對孩子重複說他們在學校裡的成就。有人打趣說,經由時間,父母在學校的成績進步了許多。事實上,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正是他們自己當學生時從未達成的。
2.) 父母必須教孩子,也常提醒他們,除非他自己願意,否則是沒有人可以使他們感到自卑的,而他們也不應讓他人使他們感到自卑。 3.) 由於你的個性也受到別人對你的看法而影響,所以要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層面中教導孩子學會溝通及與人交往是極為重要的事。因此,我強烈地敦促你要幫助孩子,對生命培養出熱忱的態度。你可以用各種不同方法來教導他們。 比如說,介紹孩子認識別人的時候,要教他們有禮貌而且熱忱地說:「很高興認識你。」並且能叫出對方的名字。 4.) 完成任何事都有助於改進自我形象。儘可能地在家裡為孩子找些有明確起點與終點的工作或雜務,可以擬個達得到的工作計畫和時間表,來幫助孩工完成。 5.) 沒有人可能樣樣第一,很少有人又聰明、又健壯、又俊美,但是可以確信的是,孩子可以成為一個誠實、有禮貌、愉快、忠心、忠信、充滿熱忱和具有其他各項優點的孩子。 6.) 在我們教孩子的各樣技能當中,閱讀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之一。在生命的每一方面,閱讀是其教育之鑰。 7.) 想建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就要教他們禮儀。過去的廿年,許多父母都「太忙」而找不出時間教孩子紀律、一般禮節和簡單的餐桌禮儀。父母忽略孩子這方面的生活教育,真是一項嚴重的錯誤。 而令人驚訝的是,有相當多的父母不懂基本的餐桌禮儀。他們在滿嘴食物時談話,拿叉子像舉根棒球棒,一次把肉塊切完,不知何種食物應用何種器具,攪拌糖之後把湯匙留在茶或咖啡裡,將手伸過桌面,嘴裡咬著牙籤離開餐廳等等。加果父母不懂或沒有耐心教孩子良好的餐桌禮儀,我建議你鼓勵孩子選修家事課,來學習那些技巧與社交風度。 8.) 建立健全自我形象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製造出積極而充滿愛的環境。當然,我是指在家裡有的態度。 9.) 另外一項建立自我形象的好方法,是在一天的開始時在鏡子裡注視自己的眼睛,決心把這一天過得最好,然後便照樣進行。晚上就寢以前,你就可以在鏡子裡注視著自己的眼睛,誠實地說:「今天我已盡了力。」沒有一件事會比知道自己盡了力更讓自己覺得舒服的。 有關建立自我形象的結語:我可以肯定地說,當你孩子在九歲到十五歲之間,他很可能比一生其他時期更易迷失於不道德或吸毒的行為中。 這個時期,孩子迫切地需要你擁抱他們、親吻他們,告訴他們你有多愛他們、需要他們。他們真的非常需要你這樣做。有趣的是,雖然孩子在這時期非常需要你,但和你在一起,卻又可能顯得很拘束不安。這是父母與子女疏遠的原因之一,而這疏遠正是一個訊號,這時你要以愛和瞭解去接近他們,但不要施予過多的壓力。 齊格勒著
需要無條件的愛:諸如嘲笑、虐待及挑剔過錯等等,都極具毀壞性。從一個角度看來,這些做法都似乎出於一種挑剔、有害而負面的態度。但是我個人來到一個地步覺得,歸究破壞成人及小孩的自我形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父母無條件的愛。這種父母無條件的愛,是讓孩子學習自我接納的必要條件。我經過親自作相當詳盡的研究,及我們不同工作人員藉著在我們學校的「我能夠」方案和我們的「天生贏家」講習會中所認識的幾千個人而作的研究,而作出這個結論。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就是這句話字面的意思--不帶任何先決條件地愛一個人,你愛他是因著他是這個人,而不是因著他做了什麼。很可惜,許多父母愛一個孩子,是因著孩子會清理房間、成績很棒、按時返家,是「乖孩子」。簡言之,其愛是有條件的,那是說,一個孩子經常感到他不值得被愛,甚至不值得被父母所愛。在愛與表現相連結的情況下,孩子會認為如果表現不佳,就表示不配得到父母親的愛了。若是孩子覺得父母愛的,只是他們的好行為、好表現,而不是愛他們,那麼,潛在的問題便開始了。 若孩子不感覺自己值得父母愛時,會認為自己就是不值得愛的,因此他也用不著愛自己。邏輯地說,如果他不愛自己,覺得自己不好的話,又有誰會愛他呢?這使一個人覺得幾乎沒有價值、一無所是。這種對自我形象的打擊,亦即認為「自己什麼也不行」的感覺,會把人摧毀掉。 因每個人都不同而慶幸:不用說,你不該對每一個小孩,都用同樣的教法和期望;不過,每個孩子都能被培養成積極樂觀的孩子,對我們的社會有貢獻。記住不管孩子的心智、體格、外貌有何不同,他們的自我形象主要來自父母對他們真正的感覺。 請記得,父母,一般說來多才多藝的孩子比較容易有自信,以及為朋友接受;比較沒有天份的孩子容易沒有自信。對這種孩子,父母應該多發現並鼓勵他們的優點,付出特別的愛心、同情、智慧。 松岡昭雄 「生活是那麼忙碌,讓我沒有時間去思考。」在我探望安寧病房時,一位四十多歲、身患絕症的女士這麼告訴我:「躺在這裡時,我才忽然領悟到,我幾乎不了解我的先生、孩子們,還有與我們一起生活的婆婆。我忙著照顧他們——購物、煮飯、為他們洗衣服、打掃屋子、輔導孩子功課,然而我卻不能說,我真的知道他們在想什麼、經歷什麼。我上次與他們中任何一個深談是什麼時候,我都記不起來了。」 我最近參加一個研習會,在會上聽到類似的哀嘆。主講人結束發言,並開始一段自由問答時間。某大公司前任總裁——一名退休的老年男士站起來,對在座的一百多人說︰「我今年七十歲了,目前健康狀態良好,前不久退休,領有一筆可觀的退休金。我正期盼終於可以放鬆、與家人共度時光;但昨天,我的太太卻要和我離婚。我一輩子都在勤奮工作,為了我所愛的家人。我做錯了什麼呢?為什麼我的生命會變成這樣呢?」 我常常聽到人們說,為了想讓自己所愛的人幸福快樂,因此他們必須非常辛苦地長時間工作。不幸的是,他們越成功,就越忙,越少有時間與家人一起共度。他們預期從他們投資中所獲得的回報,反而變得越少。儘管那位垂死的女士和退休的男士,都有崇高的動機,然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卻不能滿足他們所愛之人內心的需要。 聖經告訴我們︰「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有需要的人分享。因為這樣的祭,是上帝所喜悅的。」 希臘原文中,「分享」此詞為koinonia,意思就是「參與」、「共享」、「聯誼」。我們應該犧牲其他一些東西來換取時間,以幫助別人、參與他們的生活、與他們同甘共苦、與他們有交心的互動情誼,簡言之,花時間去愛別人。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克提司•彼得•範寇德 身為網前(有網際網路之前)時代出生的人,當我看到人們忙著用手機發送簡訊,有時不禁會想知道,他們若活在「以前的時代」裡,能怎麼生存的。在那時,「發送簡訊」需要用約13公斤重的打字機,而且信件在修正液或橡皮擦改正後搞得有點髒,之後去郵局排隊買郵票寄信,而信件要一兩個星期才能寄達,然後要再等一兩個星期,才會收到回信。 為什麼今天人人都那麼忙?就連我的電動三輪車車夫,都同時在做很多事:一邊開車在城市裡穿梭,一邊用手機談生意。看他的年紀,不曉得他是否知道,以前在外面打電話,要先找電話亭,備有正確的零錢才行。如果打電話超過三分鐘,還要繼續投幣呢! 我想知道的是,現在那些事都不用做了,但我們節省下來的時間都到哪裡去了?感謝那些能為我們節省時間的現代新奇發明,我們豈不應該可以享受很多休閒時間了呢? 情況會如此,僅僅是因為時間管理不良的問題嗎?好的建議很多:先辦優先重要的事情,分派任務給別人,先做困難的事,排除生活中的雜亂事情,學會婉拒別人的請求等等。 但問題似乎並非僅此而已。有時,問題不在於我們在做什麼,而在於我們在變成什麼樣子的人。正如印度哲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所說的:「過於忙著做好事的人,反而找不到時間去做好人。」 我們怎樣才能慢下來,多享受人生一點,同時又辦妥的確必須做的一切事呢? 幾天前,當我正要出門去開會時,我的孫女抓住我的手,興奮地問我:「我可不可以給您看看我在舞蹈課裡學的一些新舞步?」 在我差一點脫口說出:「對不起,我現在太忙了,下次跳給我看吧」之前,我的腦子快速掠過到五年後,聽到她在忙著離開家門口前對我說:「對不起,爺爺!我們青少年實在太忙,沒時間陪您了!」 於是我馬上改口說:「當然可以,跳給我看吧。」 在她五分鐘充滿活力的舞蹈,和我不斷的喝彩之後,我心情輕鬆而樂觀地去開會了。 我找到了我的答案。如果我們能從容地停下來花點時間聞聞花香,它們的芬芳一整天都會駐留在我們四周,提醒我們,生命除了匆匆忙忙地趕著去做下一件事之外,還有更多意義。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傑.菲利普斯 今天,我和朋友的一些孩子一起到我們所住的鄉村附近去散步。這個地區有農田、土路和小樹林。天氣非常好,是孩子們出去呼吸新鮮空氣、鍛鍊身體的好時機,他們會東奔西跑地找小蟲子。春夏之際,蟲子正多。 我也樂得有個這樣的休息機會,遠離家裡繁忙的活動。走在鄉村的小路上,沒有電腦,沒有緊迫的工作,沒有電話,沒有家務瑣事,沒有會議,沒有髒亂要清理,也沒有其他那些讓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為之忙碌、數不完的事情。 身在大自然,時間好像靜止了,只有孩子們的興奮叫喊聲打斷它:「瓢蟲!」「蜘蛛!」但即使這些突然的喊叫聲也沒什麼,因為即使是幾分鐘的安靜時間,通常就足以讓我的頭腦感覺清晰。然後,我又已準備好再次行動,跑進樹叢,為他們新發現的「酷蟲子」拍照,跟這些小探險家一起享受這一刻。 和我在一起的孩子們好像很自然地就在這樣做了。他們不擔心家裡沒做完的事情,或是要付的帳單。他們精力充沛,對生活感到興奮,很高興旁邊有個大人在看著他們,為他們的活動拍照。如果我們知道有位終極的「大人」在看著我們,而且我敢肯定「祂」也在為我們的生活拍照時,我們豈不該有更多的平安嗎?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Used with permission. 齊格勒著
要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怎樣彼此溝通及和孩子互相溝通。 從一出生,嬰兒就需要有人對他說話。事實上,大量的證據顯示,人們愈多抱新生兒在懷裡,讓他聽人們歌唱、談話、哼曲,就會愈聰明,情緒愈穩定。 如果你家裡有嬰兒,記住要避免許多父母最常犯的毛病--太常用兒語式的談話。事實上,最恰當使用兒語的時間就是在你擁抱嬰孩或學步兒、親他的時候。當嬰兒在近旁或稍遠一點,對他談話的方式可與較大孩子相同,緩慢清晰、富有愛心。嬰兒或學步兒所能明白的,遠超過他所能表達出來的程度。 照料愛說話的四歲大孩子:在家庭談話之間,當然要讓小孩參予談話;而且如果只是家人之間談話的話,更該從一開始就讓孩子參予。這樣他們才能學會怎樣處於成人世界中,怎樣培養觀察力,建立語彙能力,發展社交談話技巧,也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讓孩子們參予:我們大家共同擁有的一種需要,便是被愛和被瞭解的需要。在家庭討論活動中,如果孩子從溝通中感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份子,我們便建立起了一輩子享受不盡的親密感。 要留心你的語氣:很多時候是孩子在試驗我們,他們在試探我們的權威性,看我們會不會放棄、讓他們得逞。然而,規矩和界限一旦被堅定地訂好,孩子便會去適應、接受那些限制,並因此覺得感恩。 下指示和拒絕的聲調語氣,相當重要。聲調語氣是你最有效的溝通工具,其抑揚頓挫不但應傳達出你的權威感,同時也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與關懷。你必須加以努力、對他們所經歷的敏銳地感覺到和對自己的語氣有紀律,才能做得到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家是需要最佳心智與愛心的場所。 當你必須說「不」,你必須要稍加思考後再說。你若是常從「不」改說「好」,以後孩子便會去探測你所說的「不」是否仍可改變,這樣便會引起不斷的衝突與鬥智,既耗時間,也費精力,更打擊了孩子接受與認定父母權威的信心。你說「不」的時候,應該要堅定,並且堅持下去。 用你的「不」來教育孩子:有時你說了「不」,孩子一定會問為什麼,你可以柔和地說:「你自己認為是什麼原因呢?你能否想出來,我們為什麼不願你做這事,或去這地方?」很可能孩子就提出了幾個相當不錯的原因,也許是你從未想過的理由。(如果你處事公正,又與孩子溝通良好,這樣的可能性便很高。) 提高聲量可能會引起麻煩: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最易犯的錯誤可能是聲量問題。懷恩大學的研究員將孩子分為三、四歲與五、六歲的兩組,研究顯示出一些有趣的事實。 研究人員對孩子發出指令,有的是積極的、如「拍拍手」等,有的是負面的、如「不要摸鼻子」等。每當研究人員輕柔地說,兩組孩子都照指令做。但是,研究人員一提高聲音,尤甚三、四歲那組的孩子會做出相反於指令的動作。特別是年紀愈小的孩子,通常會因父母大聲喝止,因而更注意他們不該做的動作,使孩子反而做了危險的事。 真正的權威是沉著、平靜、柔和、堅定的。當你無法壓制自己的脾氣時,你就會失去孩子對你的敬愛,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可以藉著激怒你來控制你了。以適當的聲調表達,作堅定的指示,既具威力,又具說服力和鼓勵性。當孩子看到你能夠控制住自己,控制住狀況,他們就會順服於那柔和、權威、自信的聲調。 要得到最佳效果,就要說「請」:在家庭裡,有禮貌的溝通是互相影響的。當孩子有所要求,要教他們用「請」字:「媽媽,請再多加點牛奶給我好媽?」或是:「爸爸,請你幫忙我脫下靴子好嗎?」同時,你自己也要以身作則,用如此有禮貌的問法:「請整理好你的床。」或是:「請安靜點。」孩子照做之後,你要說:「謝謝你。」這樣的禮貌並沒有將你的權威打了折扣,反而教了孩子在受惠時會說謝謝。 每件事物都在傳達一個訊息:我們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和孩子溝通。我們的姿態間接表達許多訊息;我們的話語、與他們相處的時間,也能作直接的溝通。以結果而論,影響最大的溝通,是在父母談論孩子的時候。不管孩子是否在場或是假裝沒有聽到,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感覺,常會表露於討論孩子的時候。孩子會相信所聽到的對話內容,而且會照所說的做出反應。 我聽過父母稱他們的孩子為怪物或笨蛋,也聽過父母說出這樣冷酷無情的話:「當他三年級閱讀測驗不及格,我們就知道他會很麻煩,永遠當不成好學生了。他在學校的表現太差勁了,不過我早就預料到了,他在家裡就是笨兮兮的。」 我要強調一個想法作為本章的結束,這是家庭溝通的鑰點,大多數人都明白,但是卻很難做到。這個鑰點便是傾聽,真正地傾聽。當子女或父母感到自己的話有人聽進去,就會尊重聽者,也尊重自己,因為他們所說的話有價值。 父母的權威:孩子們所聽時下的流行樂常提到「享受自由」和「我行我素」的權利;然而有很充份的證據顯示,我們的孩子真正所需的乃是安全感。臨床心理醫師馬丁柯漢說,這種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權威,當孩子體驗不到這種父母的權威,他們會感到恐懼。柯漢大夫又說,孩子可能會因此而有愈來愈蠻橫的表現,直到父母最終制止他們。
孩子所真正想要的,是要求父母表現得像父母的樣子,他們想試試看他們向來依賴的力量是否仍在,以確定他們仍舊擁有那份安全感。而為人父母者可不能讓他們失望,要堅定保留作父母的立場。 根據字典的定義,權威是「下達命令,要求順服、行動,或作最後決定的力量或權利。」孩子需要、甚至要求,去體驗來自父母權威的管教,這樣才能使他們通往正確的方向。 爸爸媽媽很特別:最近我看到一張引人思考的汽車貼紙:「生孩子易,當老子難。」是的,每個人都可能生小孩,但是要加上一些特別的東西,才稱得上是爸爸媽媽。 當你研究一些締造歷史的偉大人物,常會發現他們會提及他們父母的影響。林肯總統的一句話常被人引用:「全歸於我那天使般的母親。」麥克阿瑟將軍則說:「我那聖潔的母親教我敬神愛國,這一直存留我心。對於母親,我永遠獻上虔敬的感謝。」 孩子所建立的世界觀念,孩子對明日的展望,大多依據於我們當個怎樣的父母,我們今日如何培育他們。這是多麼令人敬畏的責任哪! 這樣做需要團隊努力與領導:在團隊努力中最能培養孩子的積極樂觀態度,而家庭就是一個團隊,當一家人共同努力時,教育孩子就最為有效。家人共同的努力,會比個人努力成就更大。 得勝的隊伍--爸爸和媽媽:我所要表達的重點是,在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時,如果爸爸媽媽都在家,兩人就該共同參與培育孩子的每一方面。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得勝的唯一路途。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Dec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