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
學會譴責。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 常懷暴力。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 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 總覺有罪。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 滿懷信心。 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 懂得感激。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 處事公正。 在安全中長大的孩子, 有信賴感。 在讚許中長大的孩子, 喜愛自己。 在被人接納和友誼中長大的孩子, 懂得愛人。 --陶樂詩羅諾爾特(Dorothy Law Nolte) * * * * * * * * 每星期你所灌輸在你孩子身上的,也就等於是投資更多在永恆中,因為孩子們是永存的!這些永恆的生命,將會存活到永遠,因此你灌輸在他們身上的每件事都會是非常重要的! * * * * * * * * 一位成功的年輕律師說: 「我生平曾得到的最大禮物,就是在一個聖誕節爸爸送給我的一個小盒子。裡面有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兒子,今年我要送給你三百六十五小時,也就是每天晚飯後我們共處一小時。那時間完全屬於你,我們可以談論你想要談論的事、去你想要去的地方、玩你想要玩的。那會是屬於你的一小時!』」 「我爸爸不但遵守諾言,」他說:「而且他每年都做同樣的許諾-這就是我生平得到的最大禮物。我今天有此成就,全歸功於他與我所花的時間。」 * * * * * * * * 你要留名青史嗎? 那麼留名於 孩子的心中。 他們會記得! 你懷著建立一個 更美善快樂的世界的展望嗎? 告訴孩子吧! 他們會為你建造。 * * * * * * * * 孩子的言語,就有如富想像力、純真和坦白誠實的詩一般。在一個家庭裡,他們許多偶而說出的話語,都是些非常重要的愛之詩。有一次,當我們正與一位客人坐在客廳談話時,我的小女兒走過來坐在我身邊輕聲地說:「妳有時候,是否也能,微笑地看著我、對我說話呢?」這是一個孩童貢獻給世界的永恆愛之詩的一個範例。--瑞琪兒派頓(Rachel Peden) * * * * * * * * 教養孩子需要花時間、耐心、了解之心和許多真愛。 * * * * * * * * 孩子們很少會懷恨,這是是他們與大人之間的分別。他們像哈巴狗一樣,很少會懷恨在心。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就像生病一樣,如果不是過分不公平的話,過後他們就會忘記了。做父母的體會到,當一個孩子受到處罰或責罵以後,他們會對大人怒目相看或哭個不停,而使大人覺得像是一位專制暴君一樣;但是在半小時以後,當大人心裡仍然在被發生的事件所困擾時,孩子卻可能會衝進房裡,熱情的用雙臂摟著大人的頸項大喊:「我愛你!」--菲力斯麥根尼
0 Comments
艾比布萊爾
艾比布萊爾在1960年代時是位志工。她當時曾經手承辦一次令她永生難忘的領養過程。就讓艾比來述說她的故事吧: 我記得我第一次見到佛萊迪的時候。暫時撫養他的養母帶他到我工作的領養機構,好讓我認識他,替他找正式的養父母。他站在幼兒的安全遊戲床裡,對我露出燦爛的笑容。我心想,多麼美麗的孩子啊。 他的養母將他抱起,說:「妳能替佛萊迪找一個家嗎?」 這時我才看見,佛萊迪是沒有雙臂的。 「他好聰明,才十個月大就會走、會說話了。」她吻了孩子一下,說:「來,說『書本』給布萊爾太太聽。」 佛萊迪向我露齒微笑,接著把頭埋在養母的肩上。「佛萊迪,不可以這樣呦,」她說:「他其實非常友善。」又接著說:「他其實是個非常、非常好的孩子。」 佛萊迪讓我想起我兒子小時的模樣,他們都有一頭濃密的深色捲髮,和一對褐色的眼睛。 「你不會忘記他吧?布萊爾太太!你會努力去找吧?」 「我不會忘記的。」 我上樓拿出一張新的「領養困難」的表格來填寫。 佛萊迪是一個十個月大的英法混血兒,背景是基督教。他有褐色的眼睛,深咖啡色的頭髮,和細嫩的白色肌膚。除了生來缺少雙臂之外,他很健康。他的養母認為他的心智出類拔萃,他已經能夠走路,並會說幾個單字了。佛萊迪是個被生母拋棄、天性溫和又友善的孩子,現在正等待著被領養。 他已準備好了,我想,但有誰準備好來領養他呢? 那是個宜人的仲夏早晨。十點鐘左右,領養機構裡已經到處都是想要領養孩子的夫婦們,他們或是在面談,或是在和孩子們見面,一個個的家庭就此而誕生。這些夫婦不約而同地都有著同樣的夢想:他們要一個最像自己的小孩,年紀越小越好,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任何健康方面的問題。 「如果我們收養他之後,他才有了問題,」他們說:「這就跟所有其他父母一樣,是必須承擔的風險。但要我們收養一個已經有毛病的孩子,那就太過份了。」 誰能怪他們呢? 我不是唯一替佛萊迪找父母的人。每一個遇見一對新夫婦的志工都抱著希望:也許他們是佛萊迪的未來父母。但夏去秋來,佛萊迪和我們渡過他的第一個生日。 「佛萊迪長…大了,」佛萊迪笑著說:「長…大了!」 然後我找到了他們。 事情總是這樣開始的,那就是在我的檔案夾裡出現一份客觀的紀錄、一個新案子、一項新的「家庭調查」,一對想要小孩的夫妻。他們是法蘭西絲和艾德華皮爾森。她41歲,他45歲。她是個家庭主婦,他是個卡車司機。 我去拜訪他們。他們住在一棟白色的小屋子裡,屋外則是一個充滿陽光和老樹的大庭院。他們緊張不安、一臉急切地在門口迎接我。 皮爾森太太拿出熱騰騰的咖啡和剛出爐的餅乾來招待我。他們手握著手,緊靠著彼此地坐在我對面的沙發上。過了一會兒,皮爾森太太說:「今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十八年了。」 「很棒的十八年。」皮爾森先生看著他的妻子,「只是…」 「是啊,」她說,「只是。永遠都是『只是』。」她環顧一塵不染的房間。「太乾淨了,」她說:「你懂嗎?」 我想到我那間有三個孩子的客廳。他們現在都是青少年了。「是的,我懂。」我說。 「也許我們太老了?」 我微笑道:「我不這麼想。」 「我們也不覺得。」 「我們總是覺得如果不是這個月,就會是下個月,」皮爾森先生說:「調查。測試。各式各樣的玩意兒,一再又一再地重複。但我們從來沒有得到任何消息,所以只是不斷希望下去,然後時間就這麼過去了。」 「在這之前,我們已嘗試過要領養,」皮爾森先生說:「一個領養機構說我們的公寓太小,所以我們買了這棟房子。另一個領養機構說我的收入不夠。我們本來決定就此算了,但有個朋友提起你,所以我們決定再試最後一次。」 「我很慶幸。」我說。 皮爾森太太驕傲地看著她的先生,「我們能有選擇空間嗎?」她問:「可以給我先生一個男孩嗎?」 「我們會嘗試找個男孩,」我說:「怎麼樣的男孩?」 皮爾森太太大笑著說:「有多少種男孩?男孩子就是男孩子。我的先生喜愛運動,他在高中踢過足球--還有籃球跟田徑。一個男孩很適合他。」 皮爾森先生看著我說:「我知道妳不能確切地告訴我們,」他說:「但妳多快能給我們消息呢?我們已經等了好久了。」 我猶豫了。每次都是這個問題。 「也許是明年夏天,」皮爾森太太說:「我們可以帶他去海邊。」 「那麼久?」皮爾森先生說:「難道你沒有任何人選嗎?你們總一定會有個小男孩吧。」 「當然,」他停頓了一下,然後說:「我們沒法像其他人那樣給他那麼多東西。我們沒有什麼積蓄。」 「我們有很多的愛,」皮爾森太太說:「愛,我們存了很多。」 「嗯,」我謹慎地說:「有這麼一個小男孩,他十三個月大。」 「哦,」皮爾森太太說:「正是最迷人的年齡。」 「我有他的照片,」我從皮包中拿出佛萊迪的照片,並遞給他們看。 「他是個很棒的小男孩,」我說:「可是他生來就沒有手臂。」 他們一言不發、仔細地看著照片。然後他看著她說:「法蘭,妳覺得如何?」 「兒童足球,」皮爾森太太說:「你可以教他踢球。」 「體育不是那麼重要,」皮爾森先生說:「他可以學習用他的頭腦。沒有手臂不是問題,但沒有頭腦就什麼也不行了。他可以上大學。我們會存足夠的錢。」 「男孩子就是男孩子,」皮爾森太太堅持說:「他需要玩耍。你可以教他。」 「我會教他的。手臂不是一切,或許我們可以幫他弄來一雙。」 他們已經把我忘在一旁了。但我想也許皮爾森先生是對的,也許到了某個時候,佛萊迪可以裝義肢。因為在他本來應該有手臂的地方長有關節點。 「那麼,你們或許想看看他嗎?」 他們抬起頭問:「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擁有他?」 「你們認為你們可能會想要他嗎?」 皮爾森太太看著我,「可能?」她說:「可能?」 「我們要他。」她的先生說。 皮爾森太太目光回到照片上。「你一直在等我們,」她說:「對吧?」 「他的名字叫佛萊迪,」我說:「但你可以改名。」 「不用,」皮爾森先生說:「佛萊迪皮爾森,聽起來很順。」 事情就這麼講妥了。 當然,接下來是一些例行的手續程序,而等到領養的日子到來,街道上已掛滿了聖誕彩燈和花環。 我在候客室和皮爾森夫婦見面,他們兩人身上都有飄落的雪花。 「你們的兒子已經在等你們了,」我告訴他們,「我們上樓去,讓我帶你們去見他。」 「我好緊張,」皮爾森太太說,「萬一他不喜歡我們呢?」 我用手按著她的肩膀說:「我去帶他下來。」 佛萊迪的養母讓他穿了一套全新的白色西服,領口處綴有冬青和紅莓的裝飾。他濃密深色的捲髮閃耀著光芒。 「要回家了。」當養母將他交到我的懷中時,佛萊迪微笑著跟我說。 「我已經跟他說了,」她說:「我跟他說他要回新家了。」 她淚眼濛濛的吻了他。 「再見,親愛的。要做個好孩子。」 「好孩子,」佛萊迪歡喜地說:「要回家了。」 我抱著他到皮爾森夫婦等候的小房間。到了那裡,我把他放下來,並打開了門。 「聖誕快樂!」我說。 佛萊迪遲疑地站著,身體微微晃動,專心地打量著眼前的兩人。他們瞬間就接納了他。 皮爾森先生單膝跪下,「佛萊迪,」他說:「來這裡。來爸爸這裡。」 佛萊迪回頭看了我一會兒。然後他轉身往他們慢慢走去。他們伸出雙臂,將他摟入懷中。 *** 我們都希望被愛,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希望找到歡迎我們的雙臂。當然,其中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這取決於我們有多少可取之處。如果我們長得漂亮,如果我們做該做的事,如果我們達到某人的期望,如果、如果、如果,那麼或許他們就會愛我們。 但有一種獨特的愛。這種「愛你本來的模樣」的愛說我們不需要長得漂亮,我們不需要說對話,我們不需要到正確的地方去,我們不需要擁有金錢或權力。我們只須身為本來的模樣就會被愛。 艾比布萊爾的故事摘自「讀者文摘」。 在我出生幾個月前,爸爸結識了一位剛到我們這個田納西小鎮來的陌生人。從一開始,爸爸就被這位充滿魅力的陌生人所吸引,不久就請他與我們一起同住。那位陌生人馬上就受到我們全家歡迎,而且在幾個月後我出生時,迎接我到世上來。
當我長大時,我對他在我家中的地位毫不質疑。在我年幼的心中,家中的每一員都有其特別的地位。比我大五歲的哥哥比爾,是我的榜樣。我的妹妹芙蘭,給予我扮演「哥哥」的機會,並且學會戲弄人的技巧。我的雙親聯手合作,成為我的導師--媽媽教我去愛上帝的聖言,而爸爸則教導我去服從它。 但是那位陌生人是我們家中講故事的人,他能編出最令人出神入勝的故事。奇遇歷險、懸疑故事和喜劇是他每天談話的主題。每天晚上他會使得我們全家因為專心聽他講故事而猶如被他迷住許多小時。 如果我想要知道有關政治、歷史或科學的話,他也無一不曉。他知道有關過去、也了解現在,而且似乎能預說未來。他所描繪的圖畫是那麼逼真生動,以致當我觀看時,經常會使我不禁笑或哭出來。 他就像我們家庭的好友一樣,他曾帶爸爸、比爾和我去看我們生平第一次看的全國棒球聯賽。他總是鼓勵我們去看電影,並且甚至安排介紹我們認識好幾位明星,哥哥和我特別喜歡約翰韋恩。 那位陌生人最愛講話,常常講個不停。爸爸似乎並不介意他這樣做;但有時候當我們其他人都在全神貫注地聆聽他說有關遠地的一個故事時,媽媽會靜靜地站起來,溜到她房裡去閱讀聖經和禱告。現在我想:她是否曾祈求上帝使這位陌生人離開呢? 我爸爸以某些堅定的道德信念來管理我們這個家;但是這位陌生人卻從來未曾覺得他必須依從。比方說,我們一家、我們的朋友、大人們,都不允許說冒瀆神聖不敬的言語;然而我們這位久住的客人有時卻口吐三字經,那不但使我覺得耳朵發痛,並使爸爸感到侷促不安。但是就我所知,從來沒有人曾正面糾正過這位陌生人。 我爸爸是個絕對禁酒者,他不許我們喝酒,甚至連烹飪時用一點酒也不行;但是這位陌生人卻覺得我們需要開明一點,應該知道及接觸其他種的生活方式,因此他經常請我們喝啤酒和其他酒類。 他使吸煙看來非常有味道,抽雪茄看來很男性化,及吸煙斗使人看來非同凡嚮。他無拘無束的(大概太放任了)談論性事,他對這方面的評語有時是相當露骨的,有時是充滿挑逗性的,一般來說令人覺得很難為情。現在我才知道,我早期對男女之間關係的概念,深受這位陌生人的影響。 當我回顧這一切時,我相信那全拜上帝恩典的庇佑,才使得這位陌生人不致影響我更多。他一次又一次的反對我父母的價值觀念;然而卻沒有人責罵他、或請他離開。 這位陌生人搬進我們住在摩寧路的家,已超過三十年了。他對爸爸來說已沒有像以前那麼具吸引力。但是如果你今天走進我父母的書房的話,你仍可以看到他坐在一角,等待有人來聽他講話、和看他畫圖。 你問他貴姓大名?噢,我們通常只是叫他「電視」。--吉斯克利寫 我請我的四個孩子說出對父母作為的建議與評語,有那些覺得是有效的,那些是無效的。 1. 不予說明的否決:孩子們認為我們最大的缺點,便是太常在否決時沒有加以說明理由,只是說:「因為我這麼說,所以你就這麼做。」如果我們有機會重來一次,一定要盡量改變作法。 2. 外出次數太少:孩子們對於全家一同外出的次數太少感到失望,他們特別提到喜歡全家一同多去郊遊、觀賞球賽(例如棒球、足球……)或露營等。 3. 處罰不夠:孩子們沒有做好一些我們規定他們做的家事時,我們常常並沒有處罰他們的錯誤。 4. 太少職責:孩子們全都認為,如果他們在家庭方面擔當更多的責任,會有更多成長機會,也更能為未來生命有更充足的準備。 我們正確的作為:我們很高興的是,孩子認為我們正確作為的項目,遠遠超過他們認為我們的不佳作為。 1. 教導絕對的對錯價值觀:比如說,如果孩子們不想和某個打電話或來訪的客人說話,我們絕對不會替他們扯謊說不在等等。 2. 不用不當的語言:孩子都覺得我們不允許他們用,自己也不用,諸如笨、蠢、討厭、惡心的字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們也從沒聽過我們說出咒詛人或淫穢的字眼。 3. 教孩子禮貌應對:教導孩子對長輩(包括對父母)要有禮貌的回應,如「是的,先生」、「是的,女士」,並且常說「請」和「謝謝」。這對他們都很有幫助。 4. 堅持個人的責任:二女兒辛蒂特別感激我們,能使得她總是對做家課和守時有責任感,及在大一結束時,可自己抉擇主修方向。 5. 花時間傾聽:大女兒舒珊特別感謝我們總願花時間,在她想談話或需要談話的時候,與她聊聊。 6. 沒有偏袒:孩子們都喜歡我們對待每個孩子一律平等,沒有任何偏袒。這是他們列單上其中一個首要項目。 7. 公開流露愛與情感:孩子們同感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我們夫妻彼此所公開流露的愛與情感,讓他們覺得父母互愛互重而帶來安全與舒適之感。 實際而言,在一切我們做得對的作為中,我們那對孩子完整而無條件的愛,才是至為重要的。在這個地球上,愛的的確是最大的力量,使人向善,及培養出積極樂觀的孩子! Image courtesy of Stuart Miles/freedigitalphotos.net
摘自「華盛頓先生」一書
作者:利斯布朗 在高二那年有一天, 我走進一間教室去等我的朋友。當我進到教室時,一位名叫華盛頓先生的老師突然出現,並且叫我到黑板上寫東西,去計算一個問題。我告訴他我不能這麼做。他說:「為什麼?」 我說:「因為我不是你其中的一個學生。」 他說:「沒有關係,你可以試試看啊!」 我說:「我還是不能這麼做!」 他說:「為什麼?」 我終於停了一下,因為我覺得很難為情。我說:「因為我是屬於特殊教育班的學生。」 他從他的桌子後面走過來然後看著我說:「永遠再不要這麼說。別人對你的看法不一定要成為事實。」 對我來說,那個時刻有如釋放我脫離某種枷鎖。從某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很丟臉,因為其他的學生都在笑我。他們都知道我在受特殊教育。但在另一方面來說,我覺得是一種解脫,因為他開始使我了解到,我不需要生活在他人對我的看法之世界裡。 自此之後,華盛頓先生成為我的良師。在這以前,我在學校曾留級二次。五年級時我被視為智力不足反應遲鈍,被留級到四年級,然後國二時又留級一次。所以這位華盛頓先生,戲劇性的改變了我的生命。 我常說他以德國哲學家歌德的意識來看事情,他說:「以一個人原來的樣子來看他,他只會變得更糟糕。但是以預期他可以做到的眼光來看他,他便可成為他應該成為的人。」 華盛頓先生相信「對一個人期望不高,那人也就不會完成任何事情。」他總是讓學生感覺他對我們的期望很高,於是我們便都更加努力,所有的學生都很努力向上,盡力嘗試去達到他對我們的期望。 有一天,當我還是高二的時候,我聽到他對那些即將畢業的高三學生們演講。他對他們說:「你們都有偉大的一面存在,你們在某方面都很特別。如果你們其中一人只是能夠以較遠大的眼光來看你那個真正的自己,看看以你的特別之處能為這個地球有所貢獻,然後這個世界的歷史就將不再是一樣了。你可以使你的父母親感到驕傲,使你的學校感到驕傲,使你的社區感到驕傲。你可以改變上千萬人的生命。」他當初是在對高三學生們說話,可是那些話就好像是在針對我而說的一樣。 我記得他們曾給他熱烈的掌聲。散會之後,我到停車場找到他,並對他說:「華盛頓先生,你記得我嗎?當你在對高三學生說話時,我也在禮堂裡。」 他說:「你在那裡做什麼?你是個高二學生。」 我說:「我知道,但是我聽到你演講的聲音,你的演講詞中所說的話就像是也針對我而說的一樣,先生。你說他們都有偉大的一面存在。我當時也在那禮堂裡,我也有那偉大的一面嗎,老師?」 他說:「是的,布朗先生。」 「但事實上我的英文、數學和歷史都不及格,我還需要去上暑期補習課程。你又怎麼說呢,老師?我的學習能力比一般的學生還慢、還差。我不像我哥哥姊姊那麼聰明,他們都會去邁阿密大學讀書。 」 「沒有關係。那只是表示你必須更加努力。你的成績並不代表你是什麼人或者你生命上的成就。」 「我想要為我媽媽買一棟房子。」 「很有可能,布朗先生。你可以做得到的。」然後他轉身就要離開。 「華盛頓先生?」 「還有什麼事嗎?」 「喔,我會成為那個人的,老師。請你記得我,記得我的名字。有一天你會聽到我的。我要讓你感到驕傲。我會成為那個人的,老師。」 學校的功課對我而言是一種掙扎。我之所以會升級,是因為我不是一個壞孩子。我是一個有趣的好孩子,我使別人發笑。我有禮貌,又對人尊敬。所以老師們就讓我升級,然而這麼做對我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幫助。但是華盛頓先生對我有所要求,他要我對我的功課負責。他使我相信我可以應付得來,我可以做得到。 在我高三那年,雖然我當時是在受特殊教育,但是他成為我的指導老師。通常特殊教育班的學生不會上演講課和戲劇課,但是學校給我特別的待遇,讓我和他在一起學習。校長注意到我與華盛頓先生之間所產生的那種深厚關係,以及他在我生命中的影響,因為我開始在課業上有進步。而後來,在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選為模範生。我本來很想要和戲劇班的同學一起去旅行,而你必須是一位模範生才能出鎮旅遊。所以那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蹟! 華盛頓先生重新塑造了我對自己的看法。他幫助我以較遠大的眼光來看自己,超越我心智狀況和背景環境的限制。 幾年後,電視播出我所製作的五項節目。當邁阿密的一個教育電視頻道播出我所製作的「你是值得的…」(You Deserve)節目時,我請一些朋友打電話告訴華盛頓先生。我那時坐在電話旁等候,他從底特律市打電話過來。他說:「我可以和布朗先生說話嗎?」 「請問你是誰?」 「你知道我是誰。」 「喔,華盛頓先生,是你。」 「你就是那個人,不是嗎?」 「是的,老師,我就是。」 齊格勒著
你必須持之以恆:每個小孩都該聽聽中國竹的故事。我的朋友韋爾德是亞利桑納州鳳凰城一位出色的演說家,他說了這麼一個故事:中國人播種種竹,然後勤勞澆水施肥。第一年,竹看來沒有長大。第二年,再澆水施肥,竹仍然沒有長大。第三年、第四年還是繼續澆水施肥,竹依舊全無成長。到了第五年,他們仍舊澆水施肥,而在這第五年間,竟然大約於六週之內,這株中國竹一下子長出了大約九十呎。 這九十呎高的竹子,是在六週間長的呢?抑或在五年間長出的?答案顯然是五年間長了九十呎高的竹子,因為若不是這樣年年澆水施肥,這株中國竹是長不起來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種「中國竹」的經驗。我們或許在幾何學、物理學或化學上遭逢難題,不停解題,就是得不到答案。再解、再解,都得不到答案,最後只好到老師面前咧著嘴笑說:「老師,我想出來了!是題目錯了!」老師微笑地看著我們說:「再試一下吧。」這一次我們回頭重作,於是解出來了。事實上,一旦找出答案,我們才驚覺答案的簡單,怎麼先前都沒發現出來呢?在這裡我要指出,我們最後算出答案,並不是因著我們的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的毅力。 先有紀律,後有成果: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我認為要教導他們的重要課題之一便是毅力。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對事情或工作就是必須持之以恆。不論他們是否喜歡去做他們的家庭作業,他們就是必須完成它。不論他們是否覺得身體百分之百的舒服也好,他們就是必須要上學。 好歹也做:我所認識每一個成功的人,在心情不佳時也總會有很多成就。有趣的是,常常我們開始時覺得不太喜歡做的事,到後來都變得很喜歡去做。這其中的含義既簡單又深奧--邏輯想法不能改變我們的情緒,但是行動卻能改變。這是一項有價值卻又不易教給孩子的課題,需要我們帶著愛心和毅力才行。 大發明家查理斯克德林體會出,一旦失敗的時候,應該要分析問題,找出為何失敗。他相信每一次的失敗都是踏向成功的一步。「你最不想要做的,就是犯不再嘗試的錯誤。」他說。當你真失敗了,就必須誠實面對失敗,成功是冒充不來的。失敗的時候,可別浪費了這次的失敗,盡你一切可能從中學習教訓,因為每一次失敗的經驗都可以教給你一些東西,這樣失敗也不算失敗。尤其是,你絕對不要用失敗作為不再嚐試的藉口。畢竟,你學步的孩子第一次跌倒的時候,你一定不會說:「夠了!夠了!以後都坐著別再走了。」 父母,請以身作則:這是句老話,也是句真話:放棄的人得勝不了;得勝的人除非工作完成,絕不放棄。可惜孩子不是生下來就懂得要有毅力的,反而許多孩子自自然然就會放棄。他們試做一些事情,直至厭倦了,就不想再堅持下去,拍拍屁股就走了。學步兒和幼童就是這個樣子。但是,等他們大到懂得要放好玩具、整理房子、倒垃圾、疊床整被、幫媽媽洗碗和做各樣雜務的時候,父母就該開始培養孩子的毅力了。 父母在此時應監督孩子做應做的事、在應做完的時候做完、並且把工作做得完善妥當,因為這樣對他們是有益的。如果孩子在小時候不能對該做的事情持之以恆,以後他們就永遠都會不負責任了。這樣父母就讓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使孩子在生命中無法成功。 多年前卡爾文庫里基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什麼可取代得了毅力。天份不能取代,有天份卻不成功的人太多了。天才也不能取代,世上未被人賞識的天才俯拾即是;教育也不能取代,世界上多的是受過教育的廢物。」 齊格勒著
從管教中獲得安全感:這種過度嬌寵的行為帶來的可悲現象之一就是,當父母任由孩子為所欲為地「撒野」,在孩子心中會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其他每個人也都應該同樣地放任他。這是既不合理又不實際的。 管教與秩序是宇宙自然定律的一部份,孩子若沒有在他們的小天地(家庭)裡受到愛的管教,將來就會受到外面大世界冷酷無情的管教。 何謂管教?:事實上,不管你有沒有管教你的孩子,你都會教給他一套特別的價值觀。實際上,如果你沒有對孩子施以愛心和公平的管教,你可以確定這個社會遲早會管教你的孩子,但是不總會具有愛心和公平。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一九八O年蓋洛普意見調查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即將畢業的高三學生,都希望父母和老師能愛他們足夠、而對他們有更多的要求與管教。或許這些年輕孩子直覺地感到,他們所要進入的實際世界(在那裡薪水就是成績單),很需要一些在學校裡所學不到的知識、信心和管教。他們知道,勝利者不是在溫室裡培育出來。 孩子想要、需要和要求被管教:我喜歡這個說法:「沒有人能為所欲為而會成就大事的。」小人會為所欲為,君子則順服能使人成器的法則。 給父母的一些實際建議:蔣老師走進小比利的房間,看到他在大拇指上纏上繃帶。 「怎麼啦?」蔣老師問小比利。 「我給槌子槌到了。」 「可是我沒聽到你哭呀!」 「我以為你不在嘛!」 這個小笑話在生活中是千真萬確的。要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父母和祖父母有時候必須故意不理會孩子。我很確定地說,幾乎每個父母都可以觀察到,如果孩子一摔倒,爸爸媽媽就一個劍步衝上前抱起他,施予無限同情,不停安撫,那麼就建立起一套模式了:以後每次不管發生什麼事,這孩子都一定會放聲大哭,爸爸媽媽便只好過來抱起這個淚人兒。這樣就培養出一個太過分長久依賴父母的人了。 請別誤會,如果你的孩子摔倒或真的受傷,當然他需要得到你的注意。 及早開始教導:要及早開始教導孩子各樣事務,當然除了有危險的東西之外,比如怎麼用刀、推剪草機及各種危險的工具。至於掃地、倒垃圾、整理床舖等,都很合適讓孩子學。 坦白說,如果你自己做這些事情的話會更容易,你可以省下許多勸說、教導的時間和努力,而能做得又快又好。問題是四歲的孩子還不瞭解他的能力範圍,在那個階段,他會以為他什麼事都做得來,都想試試,如果你把他推到一邊說:「別弄了,爸爸媽媽來做。」那麼,你便傳給了他一項訊息。 這項訊息是:「你做得不好,爸爸媽媽才做得好。」這樣持續幾年後,他將認為你樣樣都做得比他好。結果,孩子不但「讓」你去做每一件事,而且還會頑固地拒絕幫你做任何家事,要不然就是拖拖拉拉地做,使你不得不下結論說,畢竟是你自己去做要方便些。當然,你也就是把一個毫無準備、也不願處理任何困難或不悅之事的孩子,送進這個現實的世界去。 培養積極樂觀的孩子,要及早要求他們、教導他們做簡單的家事,他們會逐漸地一步步接受更多的責任,自然地進步,直到有一天他們真的許多事都做得比父母好,那就是你管教得到代價的快樂日子了。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Dec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