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達布遜寫 問題:你告訴我別對我的孩子生氣,這說來容易,但有時候他們真讓我氣壞了!比方說,每天早晨要讓我十歲大的女兒準備好搭校車是件令我傷透腦筋的事。在我堅持下,她會起床,但是她拖拖拉拉,我一離開房間,她就玩起來了。每隔幾分鐘我得責罵、催促、警告她,否則她就會遲到。因此,我越來越生氣,結果總是以惡言對她。我知道這不是應付這個小頑皮最好的方法。但是我不是開玩笑的,她使我想痛打她一頓!告訴我如何不用這麼激動就可以使她動作快一點。 回答:因為你承擔起每天早上使她準備好的責任,使你落入你女兒的掌心之中。一個十歲大的孩子絕對有能力在自己督促下處理那樣的事,但是你的怒氣卻不可能達到效果。去年我們的女兒也有類似的問題。或許這個解決方法對你有幫助。 黛安的早晨時間問題,主要是因為她非整理好房間不可。每天除非她的床鋪整理好,每件小東西都收好了,她是不會出門去上學的。並非我們教她如此做,而是她一向對她的東西都是小心翼翼、一絲不茍的。(我在此補充一下,她的兄弟萊恩無此問題!)如果她想要的話,她是可以輕而易舉、準時完成這些事,但是她做起事來總是慢條斯理。因此我太太開始陷進你所描述的習慣中:警告、威脅、催促她,最後隨著時鐘漸漸逼近最後時限,她會變得很生氣。 雪莉和我商量這問題,同意應該有更好的方式來渡過早晨這段時間。因而我擬出一套我們稱為「檢查表」的系統。每天早晨黛安必須在六點半之前起床。調好鬧鐘叫她起床是她自己的責任。如果她成功地準時起床(即使只慢了一分鐘也被視為失敗),她可以立刻到廚房,在冰箱上已貼有的一張表格上,圈下「是」或「不是」,這是那一天的第一項目。這再簡單不過了。她不是有、就是沒有在六點半起床。 第二個檢查項目時間是在四十分鐘後,也就是在七點十分那時,她被要求照自己的意思整理好房間,穿好衣服,刷完牙,梳好頭髮,等等,並且準備好開始一小段閱讀時間。四十分鐘足夠做完這些事了,事實上,如果她想要快一點,十五分鐘就夠了。因此,除非她故意不理它,她是不可能錯過第二項檢查時間的。 那麼,檢查表又代表什麼呢?無法達到這個表的要求是否會帶來生氣、震怒或咬牙切齒呢?當然不會。其結果既直接又公平。如果黛安錯失一個項目,那麼當天晚上她必須比平常早三十分鐘上床睡覺,如果錯失兩個項目,她則必須早一小時上床。這段時間她可以在床上讀書,但不准看電視或講電話。這麼做把早晨的壓力從雪莉那裏轉移到我們的女兒肩上,它原本就該如此的。有幾次我太太起床較晚,準備去弄早餐時發現黛安已神色儼然、一切就緒地坐在餐桌前。 這套管教制度可做為父母應付類似問題的一個模式。它沒有壓迫感,事實上,黛安似乎樂於有個目標可達成。 如果孩子們參與規則的制定,他們會比較注意這些規則,更能遵守它們,並且更容易接受他們自己所訂下的懲罰。
0 Comments
詹姆士達布遜寫 在他們兩三歲時,為了保持你自己的神智健全,你必須保有幽默感。但是你也必須繼續進行灌輸他們要服從和尊重權威這項工作。當幼兒不斷地在這些早年的衝突中佔上風,在接下來的兩三歲時,他會變得更不好應付。然後通常在他幼小心靈中已開始種下一生中對權威輕視的態度。因此,在你的小孩滿兩歲之前便將以下二個重要訊息灌輸在他們心中,其重要性是無法過度強調的:1)「我對你的愛遠超過你所能了解的。你對我極其珍貴,我每天感謝上帝讓我來教養你長大!」2)「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必須教導你服從我。那是我能夠照顧你、並保護你免受傷害的唯一方法。 健全的為人父母之道可以歸納到最重要的兩點,那就是愛和控制。你必須不斷顧慮這兩者及其均衡度,只注重去「愛」,以致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經常會造成孩子對父母親的不敬和輕視。 具體來說,如何處罰一個調皮的兩三歲幼童呢?其中一個可用的策略是要求這男孩或女孩坐在椅子上,想想自己曾做的事。在這年紀的小孩多數是精力充沛,絕不會喜歡他們那好動的小屁股黏在椅子上枯坐十分鐘的。對有些個別的小孩,這個處罰方式比責打他們更有效,也更記憶深刻。 管教每個小孩的方式,必須按照他個人特別的需求和其個別的個性來訂定!管教方式大多是在於孩子本身的反應,和對他來說最有效的方法來定。 四歲到八歲大:到了四歲這個年紀,管教的重點不該只在他的行為,也應顧及他的態度和動機。這個塑造個性的工作可能相當容易,也可能極度困難,就看孩子基本的性情。有些孩子天生溫和、有愛心、信賴,而有些卻深信這世界是來和他們作對的。有些樂於給予、分享,而他的弟兄姊妹卻始終是自私、過份要求的。有些整天微笑,而有些卻對從牙膏到青菜等各種事物抱怨、不滿。 但是要如何塑造小孩子的態度呢?多數父母認為,明顯的不聽話比個性或人格上令人不悅的特性較容易應付,讓我對父母們重申兩個久為人知的建議。 一.在教導孩子們我們想要他們有的態度上,父母的榜樣是一個無可取代的要件,父母本身必須做個好榜樣。有人寫道:「小孩子最可能跟從的足跡,是那些他父母親認為他們已掩飾了的足跡。」這是真的。我們的孩子正密切地在觀察我們﹔他們本能地模倣我們的行為。因此,如果我們不斷在抱怨又自私,就很難期待他們表現得仁慈而慷慨。如果我們在家或出外從不說「請」或「謝謝」的話,我們就無法教導他們有感激之心了。如果我們教他們在電話中向債主撒謊,說「爸爸不在家」的話,那麼我們是造就不出誠實的孩子的。在這些事件中,我們的孩子們立即可洞察出我們言行之間的鴻溝。而在這兩者之間,他們通常認同我們的行為,而忽視我們那空洞的宣言。 九歲到十二歲大:在青春期之前的這段期間,體罰應減到最低程度,當然,有些倔強的孩子硬是要求非被打不可,那麼便應該成全他們的願望。隨著他生命中頭十年歲月的消逝,被重重體罰的插曲也應該成為過去式。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的這段期間,我們所抱的整體目標,是要教導孩子,他的行為會帶來不可避免的後果。在一個自由寬大的社會中,最嚴重的過失之一,就是使得孩子們無法看清在行為與後果這兩者之間有不可分的關係。 詹姆士達布遜寫
從出生到七個月大:一個小孩到了六個月大時,他應該已能從父母偶而用手掌打他們的管教中得到益處(通常打在手上),因為他做了你叫他別做的事。在這年紀,他們大部份時候都可以了解「不」的含意,即使他們並不了解實際的原因為何。例如:如果他扯下你的眼鏡,雖然他可能不了解為何不可以這麼做的理由--像是眼鏡會破等等,--可是他能了解「不可以」,並且了解如果他違抗你的話,就是不聽話。但是為了換孩子尿布時他動來動去或半夜裏哭泣這些原因,而責打一個六個月大的幼兒是項嚴重的錯誤。在這幼年時期,最主要的事是,他須要被抱、被愛,而最重要的是,他須要聽到那撫慰的人聲。在他餓了時餵他,保持他乾爽、清潔和溫暖。 在另一方面,如果他每次輕輕哭一聲,你就急忙去抱起他的話,你有可能會教養出一個愛哭鬧、過份要求的嬰兒。嬰兒可以很容易學到操縱父母的技巧,那就是經由一個叫做「行為控制」的過程,任何會帶來令人愉悅後果的行為,他們都會重覆再做。因此,一個健康的嬰兒藉著用些力氣將喉頭裏空氣往上推來發聲,能夠使他的媽媽整天(或整夜)十二個小時在他的育嬰室裏忙碌不堪。為了避免這種結果,你要給予你的嬰兒所需的注意力,但同時也要小心不要把他養成一個小暴君,明白如何處理這種情形是很重要的。 那個過份要求的暴君將會長大成為一個會思考、有愛心、具有永恒靈魂,並且在造物主心中具一席之地的人類。對於那些筋疲力竭,不堪其煩的新任母親,我要說的是:「繼續努力下去!妳正在從事這宇宙中最重要的使命!」 八個月到十四個月大:很多小孩在這年齡層會開始向父母的權威挑戰,一足歲時,這些正面的衝突尚算輕微,並不常見,然而未來掙扎的起端已可預見。 確定你所訂的規定或處罰判決是由聖靈所引導的,並且不會太難遵守或太嚴,也不是在震怒或未經祈禱的情形下所做的。 父母該如何管教一歲大的小孩呢?要非常小心和溫和!這個年紀小孩的注意力極容易被人引開,與其從他手中強奪下一個磁杯子,倒不如拿其它顏色鮮亮的東西給他看,然後你必須準備好接住他丟下來的杯子。當不可避免的衝突發生時,你必須以堅定一致的態度來贏得他們,而打手心則是最後的管教方式。再次強調,別害怕小孩子的眼淚,這可能成為他們對付午睡、上床時間、洗澡的有利武器。我們要有勇氣來帶領小孩子,但小心不要以粗暴、嚴厲、看輕他們的態度來這麼做。 十五個月到二歲大:據說整個人類可廣泛地區分成二大類別:一種是對人生中各種提案投「贊成票」的人,另一種是傾向投「反對票」的人。我很有自信地告訴你,世界各地學走路的幼兒們必定是投反對票的。如果有一個字可以代表十五個月到二歲大這段年紀的特色,那就是「不!」不要,他不要吃麥片粥。不要!他不要玩他的玩具。不要,他不管什麼時候都不想上床睡覺。 讓我做幾個管教上的建議,我希望這些建議可舒緩一些由這年紀幼兒所帶來的緊張。然而我必須先說,在這段不穩定時期,這種負面特性是正常而健康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個一歲半幼兒表現得像五歲大的孩子一樣。 首先,為了很明顯的理由,當有可能時,由父親來幫助和參與管教的過程是極為重要的。 有關對於個性倔強幼兒的具體管教,輕微的責打可從孩子十五個月至一歲半大之間開始。但不應該是經常性的,並且必須等到他們故意違抗時才用。 打得痛是必須的嗎?是的,否則就毫無影響力了。一巴掌打在包著三層濕尿布的小屁股上,當然是無法表達其緊要訊息的。然而,少量的痛對一個年幼的孩童卻極具效力,當然,鞭打或痛打他是絕對不必要的,打在腿上或屁股上兩三下會使他稍為疼痛的巴掌,就已足夠強調「你必須服從我」這個重點了。最後,很重要的一點,在犯錯行為發生後馬上處罰,不然就不要處罰。一個不到兩歲幼兒的記憶力範圍是有限的,你不能延遲十分鐘後再來執行處罰。然後,在處罰結束,淚水漸止之後,你的孩子可能想被擁抱,以確定父母仍然愛他。無論如何,一定要讓他這麼做,你要充滿愛地用雙臂擁抱他,讓他體會到那份安全感。輕輕地搖他,告訴他你有多麼愛他,和他為什麼必須「照爸爸說的去做」。這一刻會是一整天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要請父母注意的是,不要為了幼兒在學習發展過程中自然而必須的行為而處罰幼兒。譬如說,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探討,那在對刺激他們的智能來說,是極重要的。譬如說,同樣一個水晶飾品,你我身為成年人的,會僅藉著從視覺的檢測來獲得想要得到的資訊,而幼兒卻會拿起它,嘗嘗看,聞一聞,在空中搖一搖,在牆上撞撞看,往遠處丟去,然後聽聽看它跌得粉碎時所發出的美好聲音。藉此過程,他學了很多有關地心引力,粗和光滑的表面有何不同,玻璃的易碎性,還有母親那令人吃驚的忿怒。 難道說我是在提議應該任由小孩子去摧毀一個家庭和家中的所有物嗎?不是的,但是,期望一個好奇心強的小孩子不摸任何東西也是不對的。父母應當移開那些易碎或是特別具危險性的物品。 詹姆士達布遜寫
狂暴而任性的意志! 就像一條狗偶而會向牠主人的權威挑戰,一個小孩子也必會做相同的事,只是更經常罷了。這個發現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它代表人性的一個特點,而那些寫有關管教方面書籍的所謂「專家們」卻很少認出(或承認)這一特點。我尚未能在任何一本提供給父母及老師的教科書中,找到他們承認大多數父母及老師們經常在面對的掙扎,那就是與他們的孩子們之間的那場令人疲累的意志對抗。成人的領導權很少是未經考驗即被下一代所接受,這些被要求順從其指導的孩子們,他們必須先「考驗」一下並發覺此領導權是值得他們效忠順服的。 但為何小孩子是如此好鬥呢?人人皆知小孩子是愛好正義、法規、秩序和安全界限的。那麼,為什麼父母不能以平靜的討論、解釋和輕拍他們的頭來化解這一切衝突呢?答案就在小孩子那令人好奇的價值體系,他們尊重力量及勇氣(他們同時也需要得到愛)。 因為孩子們尊重力量和勇氣,使得他們想知道他們的領導者到底有多「強」。他們有時違抗父母的教導,就是為了要考驗一下這些掌權者有多堅決。這個叫做「向領袖挑戰」的反抗遊戲,連極年幼的小孩都能令人驚訝地玩得很出色。這種反叛能夠種下個人災難的種子,而且這些種子長出來的多刺雜草,可能會在以後那麻煩的青春期時,長成一片混亂纏結的荊棘叢。 當父母拒絕面對他孩子叛逆的挑戰時,他們之間的關係會起變化。小孩子開始不尊重他的父母親,他認為他們不值得他對他們效忠。更重要的是,他懷疑如果父母真的愛他的話,那麼他們為何會讓他做這樣有害的事呢?童年期的一個極端矛盾之處是,這些男孩子和女孩子們希望他們的父母來引導他們,但又堅持他們的父母必須贏取這項領導權。 對於那些身為具有專制獨立個性的小孩的父母們,我最懇切的建議是,要他們從孩子極年幼時即開始來塑造他的意志力。雖然以下之推論很難證明,但我誠心相信,反叛心強的小孩子是屬於將來具有無法適應社會的「高危險群」。我也必須強調,整體來說,這種情況並不完全是悲觀的。個性倔強的小孩可能比他聽話的弟兄們,更具有特性,並更有潛力去創造出一個有成果的人生。然而,這種潛力的發覺,可能有賴於孩子幼年期,是在一個管教堅定而充滿愛心的家庭環境長大的。因此,我再重複一次我的忠告,儘早在他學走路的時期就開始塑造他的意志。(注意,我並沒有說壓制、毀滅或摧毀他的意志。) 叛逆或是不懂事? 問題:我不確定我是否真的了解故意的反抗和年幼孩子的不懂事這兩者的差別,你能解釋嗎? 回答:正如其名,故意的反抗是一種明知故犯的行為,這只發生在當小孩子明明知道他的父母所要求期望的事,卻傲慢地選擇去做相反的事。簡言之,即是拒絕接受父母的領導權,譬如說,當你叫他時,他反而跑開,尖叫無禮,明顯故意不服從的行為等等。相反地,年幼孩子的不懂事、無責任感,其起因是因為忘記,意外,錯失,短暫的注意力,挫敗的忍受力低,不成熟等等。在頭一個情況中,小孩子明知他錯了,並等著看他父母的反應;而第二種情況,他只是不小心犯了一個未預知後果的錯誤。依我之見,為了灌輸責任感而採用肉體的處罰是不對的(當然,除非這個小孩子叛逆地不肯接受。) 潔西嘉‧羅伯茲 我從事教導年幼孩子的工作多年,他們對生命的渴望、探索的樂趣,以及對事物堅持不懈之精神,總是讓我感到驚奇無比。沒錯,堅持不懈之精神。也許這是個新的理念,因為幼兒對事物的注意力時間超短,是眾所周知的。(任何母親,曾有經驗讓初學走路的孩子安靜地坐下來吃完一頓飯的,都可以作證。)然而,在每個幼兒的生命中,都有些像這樣的時刻,那就是當他們與生俱來、想要發展自身能力的動力,驅使他們去學習一個新的技巧之時。比如說,用胖嘟嘟的小手撿起一個小的物件,或爬行,或走路。這些新的技巧需要幼兒付出極大的注意力和努力,與他們年幼的生命相比之下,的確花了他們不少時間。他們身體的需求對他們本身的肌肉是個挑戰,因為他們肌肉的協調能力剛開始發展,僅僅能夠勉強支撐住他們的體重。 當我最近搬到一個新的國家時,我經歷了一段很困難的適應時期。我以前的朋友和同事對我情同親人,離開他們讓我很傷心,我尤其懷念教導和照顧他們孩子的那段經歷。我嘗試去做新的義工工作,卻感覺很不上手。比如說,有一次我花了很多精力為貧困孩子們募集玩具和書本,但結果事情進展得很慢,使我變得非常沮喪,很想就此放棄。 然後,有一天我在照顧一位同事的寶寶拉菲爾。從我認識拉菲爾開始,他就一直在嘗試爬行。他會搖搖晃晃地先用手臂把自己支撐起來,最後再用四肢撐住身體,但接下來,他就卡在那兒不知怎麼辦了。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個星期。他會用他短胖的小手和膝蓋支撐起自己,前後搖擺,但就是無法往前移動。如果一個玩具稍微超出他伸手所及之處,不管他怎樣搖擺身體,或扭動他的肚子,就是不能使自己更靠近那個玩具。有時他的努力反而會讓他往後退,使他離目標更遠。這一天,在他竭盡所能之後,他望著我,向我發出了「把我抱起來!」的信號,小臉上滿是挫敗無助感。 我能同情他的處境,因為在我的新情況裡,我也倍受挫折。然而我知道,他所有那些掙扎都是為了讓他的肌肉變得強壯,並教導他學習有關他身體方面的事。因此,我把他抱起來,摟了摟他,給他一些鼓勵,又再次把他放在地上,讓他重新嘗試。他得自己去學會爬,我不能代替他。他到最後一定會變得更強壯,並懂得怎麼去做的。 突然間,我領悟到我多麼像拉菲爾。我一直在掙扎著努力學習新的工作、新的語言、了解新的文化,而我的自然反應一直是看著上帝,並對祂說:「把我抱起來!救我脫離這個處境!」但祂知道,雖然這段學習過程很艱難,卻會使我變得更為堅強。因此,儘管祂的愛總是會在那裡激勵我,我還是得做我該做的,我得繼續堅忍下去。 自那時起,我對我的處境有了新的看法。如果拉菲爾可以堅持下去,我也可以!當我疲憊於嘗試,或因徒勞無功而感到受挫時,我就會到上帝那裡,請祂給我愛、鼓勵和力量,去繼續學習生命所帶給我的功課。 拉菲爾現在已經可以很開心地四處爬了,並開始學習站起來。我也開始一小步、一小步地學習新的技能,擴展我的視野。我知道,只要我們繼續努力嘗試,不久我們倆都會站起來跑的。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喬伊絲•蘇婷
我那時是八歲大,經由做些家務雜事,來學習勤勉。我在紐約州北部蒲萊斯頓鎮附近的牧羊農場長大,我們四個孩子之間,總需分擔起許多責任。我年紀最小,所以一向會得到我想要的,也就是最容易的工作;但後來我年長的兄姐,因農事在外而更忙碌時,更多責任就落在我身上了。每當爸爸要我做件新差事時,我就會覺得自己又長大了。我想要表現出我有多麼負責任。 那是個特別寒冷的春天,正值母羊開始生小羔羊之際,發生了一場兇猛強烈的暴風雪。爸爸把新生羔羊聚集起來,並把最虛弱的帶進廚房裡,所以牠們可以在煤爐旁的硬紙板箱裡睡覺。牠們就這樣依偎在乾草堆裡,最先幾個夜晚倖存了下來。爸爸會很早就起床,用裝著母羊奶的奶瓶餵給羔羊喝。在最初幾天,我很熱心的幫忙爸爸。我很喜歡觸摸羔羊初生時,柔軟而溫暖的深灰色羊毛。我也喜歡聽牠們咩咩叫的聲音,和急切地吸吮我手中奶瓶的模樣。我喜歡那種長大了和可以幫忙的感覺。 爸爸很高興。他在學習信任我會自動去幫忙,不需他提醒我去餵羔羊。他看見我有心願意學習,認為那是我在長大、不再是幼童的一個象徵。我在成為家中的大孩子,而不是年紀最小的寶貝了。 當羔羊變得比較強壯,而天氣也變得溫和一點時,爸爸一個接一個的將牠們帶回在穀倉裡的母羊身邊。除了一隻羔羊之外,其餘的情況都還不錯。牠的母親在風暴裡過世了,爸爸需要為牠找一位養母。但首先,這隻羔羊需要變得強壯起來才行。牠軟弱和顫抖的腿幾乎無法支撐牠的身體。當他扶牠站起來時,牠就會隨即噗通地倒回草堆裡。牠需要花多點時間待在房子裡和接受人工餵奶,才能準備好去應付穀倉裡較冷的空氣,或被另一位母親接受。 那天,爸爸在清晨六點就外出工作,並指示我在上學前要記得先餵羔羊,但我在前一天晚上讀書讀得很晚,我僅有時間穿好衣服與跑步趕上校車。當我想起那隻羔羊時,我已經是在上十點左右的數學課了。 下課後我從公車站跑回家,發現爸爸在清掃煤爐的周遭。他抬起頭來並問我:「喬伊絲,你今天早晨記得餵羔羊了嗎?」 我猶豫不決的低下頭,然後回答說:「沒有,爸爸。對不起。我忘了。」 「嗯,寶貝,」他靜靜地說:「我也覺得很對不起,但小羔羊死了。 當我再說話時,眼中已充滿淚水:「爸爸,非常對不起!」 他溫柔地按著我的雙肩。「這隻羔羊已經死了,覺得抱歉是無法使牠起死回生的。還會有其他的羔羊,其他做正確之事的機會,但你知道嗎,覺得抱歉並不總是可以改善情況。當我們疏忽了我們的一個責任,當我們忘了去做某件重要的事時,有時我們只有一次機會。我們可以覺得很抱歉,但抱歉無法使羔羊起死回生。」 對一位八歲大的小女孩而言,那真是個相當深刻困難的功課,我從未忘記那種感覺。它教導我要留意生命中那些抱歉無法改善的事,特別是那些會影響到別人的快樂和安康的事。一句嚴厲、無愛心的話,永遠無法被收回。自私、不顧及他人的片刻,永遠無法重新再來過。一句該說出口的友善之言語可以稍後再說,但它會錯過當時就被說出、可能是最有益處的完美片刻。 今天,我們只能過一次,我們只有一次機會把事情做對。我們永遠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們若不斷提醒自己,我們對他人所負的責任,並每有機會就努力嘗試做有愛心的事,那便可減少「抱歉無法改善情況」的事發生。 © The Family International. Used with permission. --約翰捷協寫 我會更注意小事情 今天我深信,生活會因小事物而變得愉悅或悲傷。小事情可塑造或破壞良好的關係﹔加強或粉碎整体感和愛,並使我們變得体貼或無禮。我如果要重頭開始我的家庭,我會在小事情上更忠心留意。 特別是對孩子們來說,小事情常具有重大的意義。有一個現在已上了年紀的人回憶起他的童年:「在我小時候,我父母經歷過相當艱辛的日子,然而我仍記得,我們家庭自始至終是充滿了光輝,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那些困難也顯得輕微了,這都是因為我父親仁慈親切的態度。 「我父親經常在一大早到玫瑰園中找到最漂亮的花苞,然後把它放在我母親用早餐的位子上,以此來迎接她。這只花費一點點時間和一顆充滿愛的心。但當她拿起這朵花,而他則站在她椅子的後面給她早餐之吻時,這一整天都變得充滿光輝了。甚至連剛起床,還帶著壞情緒的孩子,當他走下樓來準備好要吵架時,他也會感到羞愧,因為這微小卻慈愛的表達方式所帶來的生命悸動。」 帶著仁慈和愛的小舉動具有一種力量,我們永遠都不應該低估它。僅僅是用手的觸摸,充滿愛意的微笑,一個細心的讚美,一個親密的擁抱愛撫,可以產生奇蹟般的效果。一個小小的「謝謝你」可帶來極大的回報。提供一些幫助,精心挑選的小禮物,這些所傳達的熱情,可使另一顆心好幾個星期還感受到溫馨。「我愛你」「對不起」這些話語充實了說話的人和接受的一方的心。 在更注意小事情方面,我會設法不使用一些字眼,像是:「你總是……」,「你從不……」。我現在知道這些話是不真實的,他們帶有刺,會破壞進取之心,並會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會盡力培養家庭歸屬感 如果我要重新開始我的家庭,我會努力注入更強烈的歸屬感,孩子須要這種感覺,如果他感覺不到他是屬於這個家庭,以及他和家庭相互之間缺乏那份忠貞與愛的話,那麼他不久便會到別處尋求他的歸屬團体。當歸屬感不見了的時候,失落感、寂寞、缺乏愛的感覺便會湧起。但是,如果孩子感覺他屬於這個家庭,在那裏他具有真正的價值,則他可以堅強地走入世界,感覺被愛、被接納,並有能力去愛及接納他人。 我記得這些時刻,我們真正感覺互相屬於對方--例如在那個暴風雨夜裏,我們連人帶帳篷幾乎被風吹走時﹔在佛羅里達州威尼斯海岸找尋鯊魚牙齒的清晨﹔躺在星空下說故事的夜晚﹔一起打球的時光﹔一起除草的時光,一起為家裏某人重新整修他的房間的時光等等。當我們覺得我們有必要參與以決定事情的成敗時,我們會有歸屬感。當我們離家旅遊、或去上學時大家一起禱告,或者是當我們接到一封信或一通電話,告訴我們:「記得,我們全都愛你。」時,我們知道我們是屬於彼此的。 為了培養歸屬感,我會花時間在用餐時間分享一天所經歷的事。用餐時間原本應該是很輕鬆愉快的,但在家庭中卻太經常是匆匆忙忙,如例行公事般渡過。 為了培養歸屬感,我會努力使就寢時間成為一日中最愉快的時間,就寢時間很容易成為緊張時刻,因為大家都累了。當一個幼稚園兒童被問到:「什麼事讓你覺得你屬於你的家庭?」他說:「我媽媽在我晚上上床睡覺時幫我蓋被子,吻我。」一個青年人說:「在我童年最快樂、最具意義的時刻,就是我母親在我們孩子睡覺前讀書給我們聽的時刻。」我很同情那些被趕著、甚至被打上床去睡覺的小孩和家庭。就寢時間是培養愛和歸屬感的良機。 我會盡力使我們在閒暇時間裏感到相互之間的歸屬感。在較閒暇時會有的危險就是,家中的每一份子較易各做各事、或到外面去找自己的伴。所以我要培養共處同樂的生活藝術。 我願藉著邀我的孩子參與家中的工作和責任來建立他的歸屬感。有一位作家指出,即使是很小的小孩子也能夠為別人代勞,他說:「工作對小孩子來說是種分享,一種歸屬感,藉此他們知道他們是個對家庭有幫助、被需要和重要的個人。」 彼得•斯多瑞 今天,我試聽了一首未成品歌曲。我以前也曾試聽過很多這樣的歌曲,但這一首聽起來異常刺耳粗糙。我嘗試不要讓它使我受不了。我的朋友在按鈕播放這首歌之前,已警告過我,這只是個未成品,但我在心理上仍然還沒完全準備好。我希望他沒注意到我如坐針氈的樣子。 在默默承受了大約一分鐘私下的痛苦後,上帝終於使我明白了一件事。 「那隻是一個未成品,」祂對我內心說。 「我知道,」我回答說:「可是它實在太難聽了。」 「你必須以作曲家的角度來聆聽它,有如聽到以後的成品,而不是現在的樣子。」 「這樣的看法倒是挺有意思的。」 令我驚訝的是,那方法立刻見效。當我仔細聆聽那首歌,不理會背景的噪音、沒跟上的節拍以及走音的部分後,那首歌其實蠻好聽的。整首歌的曲調旋律,原來是那麼美麗而令人輕鬆愉悅,與歌詞本身配合得恰恰好。我期待聆聽最後的成品,而且我這樣告訴我的朋友。人們一生都在犯錯;他們說錯話,做錯事,有時會一犯再犯同一個錯誤,有時則會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當我們能夠這樣去看待我們的孩子們,即不去看他們現在的樣子,而是以看到他們將來會成為的樣子去看待他們時,每個人都是贏家。他們不須是完美的,給他們犯錯的餘地,讓他們從嘗試及錯誤中學習,因此而不斷成長。 愛的催化劑 雪儂•夏勒 每個人都有優點。在他人身上找出一些你能真心稱讚的具體事情,然後就慷慨地讚美他們吧。你若無法馬上找到任何值得讚美的事,就往更深的層面找找看。你愈是難以找到那特別的優點,當你找到它時,這對你們兩人來說都很可能是更大的獎賞。你若甚至能找到一個優點的蛛絲馬跡,就以讚美的方式來用愛光照在這一點之上,好使它閃亮發光吧。這可能會帶領你直接到達寶藏的主礦脈呢。你的孩子們將會願意對你敞開生命,你也將在他們身上發現許多美好的地方。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Dec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