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羅華特 我從孩子們說的話裏學習到,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是很重要的。我想起以下這個事件,來說明這一點:有個小男孩幫了祖母一點小忙之後,對祖母說:「我想您已經沒有多少好日子可過了,所以我想幫您一點忙。」他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他的祖母那年五十五歲。) 下面的事件是一位小學四年級的老師所陳述的: 上星期開學的第一天,我正在向學生解釋我的紀律方案和課堂規矩,第六條是「看住自己的手和腳」。當我讀完這條後,有個男孩問:「這是什麼意思?」在我回答以前,另一個男孩已經先開口了:「它只是一種禮貌的說法,就是『不要打架』。」我同意他的說法,當我轉身時,我聽到第一個男孩問他的鄰座:「為什麼她不直截了當的說呢?」第二個男孩用一種很有經驗的聲調回答:「我老早就體驗到,大人很少會說出他們真正的想法。」我很想趕緊去把第六條劃掉,然後代以--「不要打架」。 ***** 我從兒子身上學到不該對孩子講諷刺的話。兩個星期以前的週末,我規定兒子在出門前必須把份內的家事做好,但因為他花在看卡通片上的時間太久,以致當玩伴來的時候,他的家事還沒做完,只將客廳清潔了一半。當我告訴他還有什麼事必須完成時,他不斷對我生氣。最後我也開始不耐煩了,諷刺地對他說,他真幫了我一個大忙。我很生氣地告訴他,他必須留在屋外,直到我清掃完房子和油漆好嬰兒室為止。 上星期六,我的兒子把客廳打掃得十分乾淨,當他在樓上換衣服的時候,我告訴他,他今天真的幫了我一個大忙。他走到樓梯旁,然後問道,這句話有沒有生氣的意思?我奇怪他為什麼這麼說?他說他只是想知道,我說這句話到底是真心的、還是由於生氣?這件事的確使我明瞭什麼叫做諷刺。 **** 我在第一年的教書生涯裏,就學到了許多。特別是學會尊重學生的作品,儘管它是錯的也好。縱使老師覺得學生的作品品質不佳,但學生的作品反映出他們自己,所以是應當被尊重的。以下的事情說明我怎樣從難受的經歷裡學到這個功課: 當我在一間鄉下學校教書時,班上只有兩位一年級的學生,其它都是二、三、四年級。那時一年級的學生已學會在黑板上寫答案。有一位一年級的小女孩在黑板上寫下了錯誤的答案,我立刻把它擦掉。突然碰的一聲,這個小女孩握緊了拳頭對準我的胃猛擊了一拳。我正把她引以為傲的成果毀掉,她覺得被侮辱。這件事過後,我學會讓學生自己動手把答案擦掉,再寫上正確的。 **** 父親下班回家後十分疲倦,他只想鬆懈一下,如坐在椅子上看看報紙之類,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做。五歲的兒子請爸爸陪他玩,爸爸回答說:「我現在除了看報紙外,什麼都不想做,等一下再陪你玩。」 五分鐘之後,兒子遞給他一張白色的衛生紙,父親問:「這是做什麼?」兒子回答道:「讓我們假裝這是一張報紙。」父親說:「好啊!這張報紙說什麼?」他的兒子回答:「我有時喜歡你,有時候不喜歡你。」 **** 某天下午,我在家裏看到自己的時刻表上排滿了數不完的乏味家事:洗碗、吸塵、洗衣......等等,一個字一個字盯著我瞧!按著慣常的急性子,我開始做這些工作。這時四歲大的女兒在我身旁不停嘀咕著:「媽媽!烤餅乾嘛!」我回答她說:「等一下,蜜糖!」當我在吸塵的時候,我又和她說:「等一下,甜心!」最後她很憤怒地注視著我的眼睛,用堅定的語氣說:「媽媽!等一下就是『現在』!」這句話像顆炸彈擊中我!我不應該把現在就能有的快樂拖到明天。 Image courtesy of pat138241/freedigitalphotos.net
0 Comments
--保羅華特 我們四周的孩童教導我們信心 免於評分的自由。我的孩提時代是在美國肯薩斯的農莊長大,那時我最喜歡爸爸定期替我量身高。他用一根樹枝做成的尺平行地放在我的頭頂,然後在舊衣櫥上做個記號,再用這把尺去量從地板到記號之處的高度。我為了趕上哥哥的高度,總是盡量挺直脊椎骨;但這樣做令我無法滿足於自己的高度。於是每到下一回量身高的時候,我總是用力地拉直脊椎,甚至比上回更努力,因為我想總該比上次長高些啊!所以每當量身高時,我的心情從來不曾放鬆過。 事實上,偶而量身高是種樂趣。但最近我突然想到,若要站在那兒幾小時,甚至是幾天、幾年或一輩子,那真是很累的一件事!我突然頓悟,這豈不是我過往五十四年的寫照! 小孩子就生活在這種自由之中--不必與別人比較或矯揉做作。我們裏面也有某種欲望,想得回這種自由。正是因為成人們已失去這種心境,心理學家梅克.韋德默 (Max Wertheimer) 因此將成人定義為「變了質的孩子」。 雖然孩子都有豪放自然和不做作的特質,可是並不能持久,就像我一樣,當他們長大點,就會開始拿哥哥姊姊或是朋友做比較。 一個大學生很熱切地談起他妹妹: 我妹妹才七歲,最近她邀我陪她沿街向鄰居兜售女童軍甜餅乾。令我大為驚異的是,她認識街上的每一戶人家,而我甚至連隔壁是何許人都不知道!孩子可以毫不拘束地走上前去和陌生人打交道,但大人常會害怕別人會怎麼想,所以,他們終其一生都不認識街尾的人家。如果他們不是這樣的話,一定是因為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如果大人能夠和孩子一樣友善而坦誠就好了。 有一位實習老師就曾從這種接受中得到啟示,他說: 在我首次的觀摩教學中,我在教室中逗留了一個小時,有一位男孩跑過來抱著我,對我說:「我愛你!」他真的知道說什麼和做什麼能使人感到愉快! 孩子不會批判你,你是什麼樣子他們都喜歡,教會他們去批評的是成人。 重獲信任 下面是關於一個孩子幫助他父親對「信任」定義的故事: 我們找了將近一個鐘頭,都快急瘋了!不論誰知道有個四歲的孩子在山上迷路了,都會驚嚇莫名!自從我們山上的小屋完工後,這是我們第二次來這兒,所以對週遭的環境並不熟悉,我們的兒子也一樣。我們夢想的隱遁之處,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場惡夢!雖然他突然失蹤,但最後我們終於找到他了!一陣狂喜過後,我問他:「我嚇得要命,難道你不害怕嗎?」他回答:「我不怎麼害怕,因為我知道你們一定在找我。」 ![]() --保羅華特 更新的過程 一個溫暖的夏日,我剛從長途旅行歸來,疲倦地坐在前廊的臺階上休息。此刻,我那兩歲大的孫子大衛正在前院玩耍,我的太太莉蓮剛把橡皮管和灑水器安裝好,水珠子像雨點一樣噴灑在草地上,大衛在水珠之間奔跑,興奮地叫著:「爺爺!把鞋脫掉嘛!」 我說:「不!謝了,大衛!我只想坐在這裏看!」不一會兒,莉蓮開始和大衛一起在水珠子之間奔跑。大衛再一次叫我加入,最後,我終於脫掉鞋襪、捲起褲管,拖著疲累的腳步加入他們。大衛牽著我和莉蓮的手,三人在水珠之間跑來跑去,我感到喜樂正由天而降。我們邊跑邊跳邊叫著,我開始覺得自己返老還童了!兩個鄰居的孩子正在盯著我們瞧,似乎期待著被邀請,我向他們打個手勢,叫他們過來。於是我們一行五個人跳躍著、玩得不亦樂乎,活像一列訓練有素的合唱團。 當我從一個孩子身上再次學到跳躍的時候,我感到了伴同跳躍而來的那種單純的快樂,我開始為世界上身體有缺陷的孩子感到悲哀,他們無法跳躍!我更為世界上所有的成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感到悲哀,他們能跳卻不跳! 孩子--我們屬靈的良師 孩子藉著他們的問題、答案和生活,的確能教導我們許多事情。我們應如何利用他們作為靈性成長的幫助呢? 將孩子視為良師的第一步就是謙卑自己,和他們站在同一個水平,甚至降低一點,以便可以仰望他們。下一步是和他們一起做點事情。 在朗讀了一整天之後,莉蓮聲音嘶啞地說:「我的嗓子累極了,再也讀不下去了。」還不到三歲的大衛,晚上十一點了卻還沒有睡覺,和大家一起分擔勞累。他接著莉蓮的話答道:「我的嗓子累極了,我能夠說的只是:『我愛你!』」 大人如何從孩子身上學習 1. 孩子能創造出感情的巔峰時刻,使成人藉此擴張視野,而以更深廣豐富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2. 成人被孩子所震憾或驚奇,而開始考慮某種新的真理。 3. 孩子是現成的好榜樣,成人可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特別的功課,如誠實、不做作以及愛的表達。 4. 孩子引發成人跟著玩,成人從遊戲中發現快樂,進而開始學習新的生活方式。 5. 成人從孩子身上感受了愛,而頓悟出自己是被關愛和有價值的。 例如,我們被教導著去和別人比較,不要太誠實、變得負面些等等,我們的思想很快就被攙雜了,變得「成人化」了。孩子是在何時失掉純真的特質呢?我想有些在出生後第二年就消失了。其他人頂多保持到兒童期晚期或青春期,另外也有些人從來不曾失去過。我認識三位仍然童心未泯的九十多歲的人--他們不做作、愛歡笑、友善、樂觀、充滿愛心、勇敢、以及富於創造性。想活出那樣的生命嗎?我們每個人都有實現的潛力! --唐娜勞生寫 儘量對孩子說「好」,而不要說「不行」 紐約兒童精神病專家攝格杉革博士說:「對孩子說好、好、好的力量,總是大過說不行。」讚美是管教的最佳方法。這麼做為你的孩子之需要和欲望,設定了一個限度。 杉革博士說:「當你看到你喜歡的事情,你臉上便發出喜悅的神情時,那麼當你臉上沒有那份喜悅神情時,則表示你不喜歡你所見到的事情。等到當你的女兒沒有把食物打翻時,就讚美她保持整潔的能力。」 羅貝琴博士說:「經常尋找可以讚美他們的地方,來正面加強他們的好行為習慣。這是使行為改變的最有效之方法。貶低、責打、或懲罰式的說『不行』,在當時看來似乎較為有效,因為問題馬上停止了;但是,當他們想對你作出那種『回報你』的伎倆時,問題便又會發生了。」 不要以你的孩子做到或沒做到的事,來判斷他(她)是否有出息 羅貝琴博士說:「絕對不要對你的孩子說『我愛你,因為你清理你的房間』;你可以說:『你把房間清理得好乾淨。』還有,不要對他說:『你是個壞孩子』;你可以說:『不要這麼做,我不喜歡你現在的行為。』絕對不要告訴一個孩子,她是你失望的起因,諸如說:『你看你的所作所為,對我有多大的影響。』」 也絕對不要以遺棄孩子作為威脅他們的方式,諸如說:「你可以去和你父親住在一起。」這種心理虐待可造成孩子心中深藏自我無價值感,並使得他終生感到無法信賴他人。 鼓勵孩子嘗試去做合理的冒險之事 藉著讚美你的孩子,讓他們知道你了解他們可能會失敗,這樣去幫助你的孩子奮勇向前、有所成就。讓你的孩子知道,當他們失敗時,你會在那裡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不是在當他們跌倒時幫助他們站起來,而是鼓勵他們自己站起來,重新振作及再次嘗試。 貝絲的母親教導她,她有時需要冒失去朋友的險,來挺身辯護她的信念。十一歲的貝絲說:「在學校裏有一群孩子,他們故意給一個新同學麻煩,我知道他們不該這麼做,但是我不想多說什麼,因為我怕他們會生我的氣。所以我告訴了媽媽,她說我應該告訴他們,我不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是對的,我不會再同意他們的作法。當我那麼做時,我感到有些害怕,但其結果卻令我感到驚訝。他們不但沒有譏笑我,或是生我的氣,相反地,他們開始尊重我。媽媽因我挺身辯護我認為是對的事而大大讚賞我,那使我覺得更受到鼓勵。」 用讚美的方式來幫助你的孩子完成工作 當你的孩子若因為他在著手的活動,無法馬上獲得結果而感到氣餒時,你可以用讚美來幫助他把事情完成。 彼得的媽媽說:「那天晚上,彼得一直拖延不肯做他的功課,他使盡所有方法來避免完成它,直到最後一分鐘。我告訴他說:『彼得,你到現在為止,功課已經做得那麼好了,你真該得到大大的讚賞。你只須再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它了。那時我真會以你為傲呢。』結果他就去做他的功課,把功課做完了,自己也覺得很滿意。這樣到最後,他將會學習如何督促自己去再稍微努力一下,便可以完成一項工作。」 --唐娜勞生寫 每個人都需要讚美,特別是孩子們。早在他們尚是兩、三個星期大時,他們就已會集中注視母親的臉龐,來尋找那份讚許他的特別神情。心理學家博尼絲伯克博士指出「一種積極、充滿笑容、在接納那個孩子、似乎在說:『我真幸運有你做我的孩子』的神情,建立一個嬰兒的自我價值感。」 充滿善意的觸摸和聲調,也能幫助嬰兒們感到被愛和被接納。反而言之,嬰兒若不斷感到不被讚許,他們靈性上的天線已經被調入這種頻道時,這麼一來,不安的心態就會開始在他們心裏生根成長。行為主義的領導解說者B.F.史齊納說:「在改進行為上,讚美是最有效的工具,它不但激勵我們去有更良好的表現,並且鼓舞我們去做大膽創新的事,以擴展我們的生命。」不論在生命中任何階段也好,接受或給予讚美都可以改變我們和那些在我們四周之人的生命。對一個孩子來說,這種轉變可以是驚人的。 羅貝琴博士說:「當那些父母親告訴我有關他們孩子行為上的問題時,我會問他們是否經常讚美他們自己,和彼此讚美。然後我又會問他們,他們一天中會讚美他們的孩子幾次。他們通常都會非常驚訝的發現,他們很少這麼做。所以我們就從這一步開始︰我們把讚美的次數增多。」 蒙娜說:「我以前教四歲大的孩子,而我總會常常讚美他們。後來有一天,班上來了一個非常霸道、愛欺負弱小的男孩。我所採取的作法就是,我故意忽視他霸道的行為,而當他做好時,則讚美他。其結果非常令人驚奇,只在四天之內,他就停止做他的壞行為。他只想要被別人以對待好孩子的方式來對待他。」 要明確、立刻地去讚美,但不要加上任何附帶聲明 當一個孩子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一概得到讚許,諸如對他說「你做得很好,你真行」等等時,那會導致他不知道他到底有能力做些什麼事情。伯克博士說:「我曾經在學校裡看過像這樣的孩子,他們缺乏魄力,他們不想參與任何工作或遊戲,他們只是消極地坐在那裡,等著別人來對他們大加讚許。」 安是兩個青少年的母親,她說:「以前,我所做的每件事,不論它們是否值得注意也好,我的父親都會讚美我。我知道他是在盡力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但這樣做使我從未想要去努力工作,也從未設定過任何特定想要完成的目標。我設法對自己的孩子誠實點,當我注意到一些真的值得讚美的事情時,我才會大大讚美他們。」 伯克博士也同意這種說法,讚美應該和某種行為相關。「你對孩子說:『我真以你為榮,你把東西那麼整齊地放回去』,或是說:『你這幅圖畫畫得真好』,這樣說讓你的孩子能夠清楚地了解你讚美他的原因。」 你不但必須以明確的方式去表達讚美,而且應該立即去做。不要等爸爸回家之後,才稱讚莎莉自己會綁鞋帶。那時讚美的效果就會消退了,特別是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當你讚美時,要當心不要加上附帶條件之類的評語,諸如:「你做得很好,但是…」或是:「你表現得不錯,但是看看小強的表現有多好。」羅貝琴博士說:「不要用以下的評語來使你的孩子掃興失望,如:『你這次成績全是甲等,真是好棒,要是你每次的成績都是這樣就好了!』也不要說:『這些甲可真不錯,但怎麼會有這個乙呢?』」 你讚美時必須是真心誠意的 你可以用各種可能用的讚美方法,任何實際說出來或不使用言語的表現方式。但以理史坦博士說:「諸如『哇!』、『好棒!』、『你做到了!』,或對他們微笑、眨眼、點頭,這樣做都可產生奇效。只是當你這樣做時,你必須是發自真心的。如果你的孩子能感覺到你真的在以他們的想法來看事情,並重視他們的感受的話,這麼一來讚美會具有很大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能體會到他們的感覺 安奧斯坦博士說:「你能給你孩子的最佳禮物,就是你能體會到他們的個性感受。你要先設法打量情況,及去感覺到孩子在當時需要怎樣被稱讚。」 當你的孩子兩歲以後,她會擴張她學習的領域,她將會開始了解如「很好」、「太棒了」、「我以你為傲」之類的字眼。但是不論孩子在任何年齡階段,是嬰兒、兩歲大或是十六歲大也好,你都需要極大的洞察力,才能知道你孩子暗地裏想要從你那裏聽到的是哪種稱讚。 花時間和你的孩子在一起,可幫助你認識他所發出的信號。如果你不聆聽的話,你就聽不見。如果你不觀察的話,你就看不見他對自己、對他的世界和對他的能力的想法如何。 撒母耳•基廷 如果嫉妒是如此普遍,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減低小孩子有時對他們的兄弟姊妹天生就有的敵對感呢?第一個步驟是避免拿他們互相作比較。演說家比爾哥察德曾說過,比較是所有自卑感的根源。我同意他的說法。一般來說,我們所想的重點,不是在於「我做得如何?」,而是「比起約翰或史提文或瑪禮恩,我做得還好嗎?」我能跑多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先跑到終點線。 因此,父母應該小心避免去作比較性、偏愛某一個小孩的評論。特別是在以下這三方面:第一,小孩子對於外表特徵是極度敏感的。例如說,讓雪倫聽到別人對她妹妹作這樣不經意的評論:「貝蒂將來一定會是個美麗的女孩。」而卻沒有提到雪倫,這麼一來,就可能造成兩姊妹之間的敵意。 第二,智力是另一個需要小心處理的敏感話題。我們常常可聽到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說:「我想這個小的事實上比他哥哥聰明。」大人很難了解像這種評斷會在小孩子心裏造成多麼大的影響! 第三,小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在運動能力方面非常具有競爭性。比較慢、比較弱、比較沒有運動細胞的男孩子很少能夠有涵養和度量來接受「次好」的地位。在和美貌、智力、運動能力有關的場合中,每個小孩應該知道,在他父母眼中,他和他的兄弟姊妹有同等的價值,受到一樣的尊重。雖然在外面的世界中有些小孩子會比較成功,但在家中,讚美和批評的給予應盡可能地平均。 二.建立一套可行的賞罰制度:你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建立一套公平的賞罰及權力的平衡制度。在這合理的「法律」之前,家中每份子人人平等。 一位上了年紀,滿頭銀髮的母親面帶微笑地坐著等她那有名的兒子艾森豪來。有人對她說:「妳一定對妳這位偉大顯赫的兒子感到驕傲。」對此她回答說:「你是指那一個兒子?」對這位高貴的母親而言,每一個兒子都一樣棒。 撒母耳•基廷 我和太太原本計畫和幾個朋友及家人,為女兒奧德莉的第一個生日,在家裡開個小型慶祝會;結果我們却在她外公外婆經營的餐廳裡,舉辦了一場以杯形糕餅為主題的盛會。無可否認地,這麼做或許是為了讓其他每個人都開心。奧德莉被人安穩地抱著,在大部分時間裡,小心翼翼地觀察生日會的整個過程。後來,儘管(或是因為)有那麼多人鼓勵她那麼做,她斷然拒絕擺姿勢、和她那一根生日蠟燭合照。 人們經常提到時光飛逝,我也認為的確如此。或許是因為我正在變老的緣故吧。在我孩提時候,每日、每週和每個月(更不要提每年)的時光,似乎過得那麼緩慢。但現在看來,我第一次見到奧德莉就像是在幾週前才發生的事情。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一天。當時我看著護士第一次給奧德莉洗澡,然後她第一次在我的懷裡睡著,由此而生的那些最初印象和感情我都歷歷在目。 在她出生前,我常聽見一些父母親們說到養育孩子的喜樂,但我自己無法確信。我相信那些父母們真的以為他們是快樂的,但我不理解他們是如何能快樂的。他們的生活難道不會變得比以前更有壓力、更疲憊和更忙亂了嗎?他們自己的空閒時間豈不是變得更少了嗎?如果他們的孩子翻倒一碟食物,豈不會讓他們感到很尷尬嗎?當他們已經很累時,孩子的哭鬧豈不會讓他們更疲憊不堪嗎?當孩子很黏人或再三不聽話時,難道不會讓他們氣惱嗎?我確定我一定會是這樣的。雖然我很喜歡在別人孩子的四周,但我更看重自己的時間和安逸舒適,以致不想要有自己的孩子。 然而,現在我無法想像沒有奧德莉的生活。她的每個微笑、每個宏亮的笑聲、每個新發現、每次學會玩一個新玩具、每次學會模仿不同動物的鳴叫聲,都讓我感覺無比的幸福和感恩,因為我的生命裡有了她。她最新的發現是︰當她要我同她玩耍或是讀書給她聽時,得到我注意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發出刺耳的一聲尖叫。但即使如此,我還是那麼愛她,她帶給我的快樂絲毫不減。 Article © Activated - 活躍人生. Image courtesy of arztsamui at FreeDigitalPhotos.net |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April 2023
|